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萧克镇上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至少有三位上将他“镇不住”

2025-07-26

从1955年到1958年,新中国共授予了57位开国上将,他们个个贡献突出、能力出众。只是因为军衔在同一级别上,难免会被后人来做比较。

现在有种说法是“萧克镇上将”,意思是萧克比其他上将要超出一部分,真是如此吗?持这一种观点的人大多看在萧克担任过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一事上。毕竟其余五位正/副师长都是元帅,萧克这个职务给人的感觉就特别拔尖。

但事实上,萧克自己在抗日战争的冀热察,解放战争的晋察冀两次没把握住机会。而且官方层面上,从来就没有将萧克当成“第一上将”。

在当年授衔以及组织编撰的一系列书籍上,元帅和大将的排序都是确定的,其余各级将官有四种排列法。

一是按姓氏,二是按授衔的名单顺序,三是按1955年的职务,四是按1952年定级时的级别。

这四种里,唯有1955年职务萧克作为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是第一,其余都不是,反倒张宗逊定级和授衔名单这两种排法是第一。

所以“萧克镇上将”只是一种为他惋惜的方式,并不算准确。真要说起来,至少这三位上将,萧克是镇不住的。

一、资历镇不住周士第

的确,萧克的资历在上将里非常显赫,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120师副师长等等,每个都响当当。

但既要说资历,那肯定要追根溯源,我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是什么?大元帅府铁甲队。打响我党武装斗争第一枪的标志事件是什么?南昌起义。

这两大重要节点,周士第都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他在黄埔一期中表现出色,因而被周总理点名参与组建大元帅府铁甲队,并先后出任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南昌起义时,他已是11军25师师长,同时期的萧克仅为连长。

再看此刻的十大元帅,朱老总名义上是第9军副军长,实际手里没兵;彭老总还在旧军队任职;林总是11军25师73团3营7连连长;刘帅是前敌委员会参谋长;贺老总是起义军总指挥;

陈老总是11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罗帅在鄂南开展农民运动;徐帅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司令部当参谋;聂帅是起义军11军党代表;叶剑英虽事先通报了消息,但未参加起义。

至少在南昌起义中,有一半元帅地位都不及周士第,林、陈更是直接属于他的部下。这资历,萧克是没办法“镇住”的。

在南昌起义时,朱老总其实地位并不高,那他为何后来能成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呢?答案在于三河坝阻击战后他站出来稳定住军心,保留下南昌起义的火种。

而三河坝阻击战的部队,主要就是周士第的25师。如果他一直坚定带部队走,那历史成就肯定比上级更高。可惜当得知主力被打散后,周士第产生了悲观情绪。

当阻击部队行至天心圩时,开小差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就连陈毅建国后都承认自己这时动摇过。如此关键时刻,周士第没有想着站出来挑大梁,反而跟25师党代表李硕勋同时提出离队,任朱老总怎么劝都没用。

周、李两位师级主官一走,下面更是人心惶惶,幸亏朱老总力挽狂澜,通过一番分析暂时遏制住颓势,再用“赣南三整”让部队更加纯粹,这才有了后来的湘南起义及井冈山会师。历史选择了朱老总,朱老总也创造了历史。

周士第后来的经历就挺令人唏嘘,他离开部队后辗转到香港向李立三汇报工作。本来这时他应该立即返回寻找队伍,可偏偏患上了疟疾。

这种病按当年的医疗水平不好治,组织又没多少经费,周士第因而过得穷困潦倒,身体也特别难受。

有一位常年走南洋的同乡劝说眼下国内兵荒马乱,不如同去马来西亚先把病治好。于是在1928年1月,周士第没跟组织打招呼,就私自前往马来半岛,造成实质性脱党。

1928年底,周士第稍微康复回国,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回归组织,反倒加入了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当然,他没有将矛头对准昔日同志,只是想要把老蒋搞下台,奈何一直没取得成功。

到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后,周士第才重新归队,算起来有近6年脱离组织关系。但就因为他资历太深,后来仍得到重用,到解放战争后期出任了兵团司令员。如果换做萧克脱党6年,都不一定有周士第的待遇。

二、统兵镇不住邓华

萧克带部队最多时要属在晋察冀期间,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组建了两支野战军,萧克是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麾下有晋察冀第一纵队、热辽、冀东、冀察、冀晋和冀中纵队,共17个旅,远比他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多。

但晋察冀第二野战军番号的存续时间仅有一个多月,很快番号就被撤销。

1946年6月解放战争爆发后,晋察冀再次组建野战军,萧克出任司令员。但此时晋察冀经过裁军之后,只剩下4个纵队,萧克统兵差不多十万之数。

并且没多久番号再次被撤销,萧克就安排去搞军事教育,直到四野南下才被任命为四野参谋长。

四野的确有雄兵百万,但在东北战斗的历程萧克没有参与,作为参谋长,他也很难说自己统帅过百万之众,邓华则不同。

抗美援朝初期,邓华以第一副司令员的身份协助彭老总指挥作战,1952年4月彭总回国治病,痊愈后被周总理留下主持军委工作,朝鲜的相关事宜实际就是代司令员邓华负责。

1952年10月,志愿军在朝鲜共有19个军,加上炮兵、装甲兵、工兵、铁道兵等部队,兵力超过110万人;

1953年的春季反登陆战中,邓华指挥了135万指战员作战,这是志愿军在朝人数的最高峰。

有句话叫“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还有句话叫“胡宗南就是个团长”,带的兵不是越多越好,还要看个人能力。邓华有统帅百万的才干和际遇,在开国上将里独一份,这方面萧克显然就没办法“镇住”他。

三、战功镇不住韩先楚

在土地革命时期,萧克能出任军团长和方面军副总指挥,战绩肯定比最高担任师长的韩先楚耀眼。但是越往后,情况就越不同。

抗日战争时期,萧克本被任命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政委、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党政军一把抓,可他却几年都没打开局面,最终归于晋察冀管理;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担任过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但也没拿下几个漂亮的胜利,反倒被傅作义数次偷袭得手。

等他出任四野参谋长之际,局势基本已经定下,难再获取巨大战功。并且四野的成绩,大部分人不会想着是萧克所创。

而韩先楚前期职务不高,但在东北战场打出了“旋风司令”的威名,四保临江、奇袭威远堡等一仗比一仗打得好。

后来的力主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五次战役抵前指挥,都给韩先楚加了很多分。

可以说,韩先楚那么浅的资历能被授上将、萧克那么深的资历仅授上将,都跟战功有关。这么一对比,就很能说明至少战功方面,萧克没办法“镇住”韩先楚。

所以客观而言,萧克“镇上将”只是军迷对萧克将军的一种喜爱、一种惋惜,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说法很难成立。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