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央视主持人名单调整!三大新面孔上位

2025-08-12

央视主持人团队迎来三位生力军,左琰、梁婧、缪以恒这些新鲜血液注入让荧屏焕发新的活力。

观众感受到变化是从五月初开始的,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上,左琰稳健自然的台风完全不像个初出茅庐的新人。

武汉大学的校园里,播音系的学弟学妹们正在讨论左琰的成功。

"我们专业课老师总拿她当例子,说当年她为了练好一个发音能在语音室泡到凌晨。"一位大三学生边说边模仿着新闻播报的坐姿,"听说她现在工作后还保持着这个习惯。"

财经频道办公区,梁婧的工位收拾得一尘不染。同事提起她时总会先想到那个画面:全国两会报道期间,她连续工作36小时后还在核对数据。"那次我们准备的企业家访谈资料临时出了状况,她硬是凭着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把场子圆了回来。"频道的一位资深编导回忆道。

缪以恒当初在天安门广场献词的视频,至今还在中文国际频道的培训教材里。新入职的实习生们对其中一个细节印象深刻:七月的烈日下,他的衬衫后背早已湿透,声音却始终饱满有力。"这段经历教会我们,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镜头前,更在于每个细节的坚持。"一位实习生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这样写道。

少儿频道的老观众发现"月亮姐姐"王昊离开后,在社交平台发起了一场回忆潮。一位85后妈妈上传了二十年间的对比照,第一张是她小时候与电视机里月亮姐姐的合影,第二张是如今孩子在看新主持人节目的样子。评论区瞬间涌进上千条类似的故事,有人写道:"时间过得真快,当年跟着月亮姐姐学拼音的孩子,现在都开始辅导自己娃写作业了。"

三位新人的成长轨迹各不相同却都耐人寻味。左琰在武大求学期间就把各类晚会主持了个遍,同学都戏称她是"铁嗓娘子";梁婧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央广从最基础的新闻配音做起;缪以恒毕业后主动申请去地方记者站锻炼,经常为了一个采访跑遍偏远山村。

电视台大楼的咖啡厅里,几位老主持人聊起这些后辈时眼神里带着欣慰。"现在要求确实不一样了,"一位工作二十余年的新闻主播搅动着咖啡,"我们那会儿重点考察播音基本功,现在还得看综合素养。就像做菜,既要刀工好,还得懂调味。"

社交媒体上关于新主持人的讨论还在持续。有网友把左琰大学时期参加朗诵比赛的视频翻了出来,画面里略显青涩的表现与如今游刃有余的专业形象形成有趣对比。更多人关注到缪以恒在地方站时的一组工作照:暴雨中护着采访设备,烈日下做现场连线,寒风中搓着手等待采访对象。

电视台人事部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近年来主持人选拔标准发生了明显变化。除了传统的播音考核,新增了即兴评述、突发事件模拟等环节。"我们要找的是能在各种状况下都能沉着应对的人才,就像培育多肉植物,既要好看又要好养。"一位参与选拔的评委这样形容。

三位年轻主持人的出现恰逢媒体转型的关键期。传统电视媒体面临新冲击的当下,对主持人的要求也从单纯的播报转向更具深度的内容创作。左琰在新媒体节目中的表现,梁婧对财经资讯的独特解读,缪以恒在新闻现场的敏锐观察,都在诠释着这种变化。

周末的央视大楼依然灯火通明。透过演播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见缪以恒正在为晚间新闻做准备。他反复调整着领带的松紧度,这个当初在天安门献词时紧张得手心冒汗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能在直播中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变化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左琰的大学老师至今保留着她当年被批改得密密麻麻的作业本;梁婧在央广工作时的录音至今仍是新人的学习范本;缪以恒在地方记者站的采访笔记被同事称为"行走的新闻百科"。这些细节拼凑出的,是一幅职业成长的完整图景。

观众对主持新人的评价逐渐从好奇转为认可。有忠实观众发现,左琰主持的文艺节目多了几分文化底蕴;企业界人士注意到梁婧的财经访谈提问越来越切中要害;海外观众反映缪以恒的新闻播报让他们更了解当代中国。

电视台的老前辈们看着这些年轻人,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一位即将退休的主持人在工作日志上写道:"话筒的重量没有变,但握住它的人永远年轻。"这份传承中,不变的是对专业的执着与敬畏。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