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397只基金掘金寒武纪:26倍暴涨背后的资本狂欢与AI芯片产
2025-08-28
当397只公募基金集体涌入一家常年亏损的AI芯片公司,当这家企业的股价在一个月内完成从520元到1000元的惊人跨越,当4000亿市值的神话在中国资本市场被缔造——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寒武纪的疯狂上涨,究竟是国产芯片崛起的里程碑,还是资本精心设计的估值游戏?让我们透过397只基金的重仓选择,解剖这场资本盛宴背后的深层逻辑。
资本洪流下的疯狂估值:从实验室到4000亿市值的奇幻漂流
2025年8月的资本市场,注定要在A股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寒武纪-U(688256.SH)用26个交易日完成了从520元到1000元的华丽转身,日均成交额突破50亿元,单日最高换手率达18%,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资本近乎狂热的追捧。更令人震惊的是,根据基金二季报披露,共有39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重仓持有寒武纪,合计持股比例达到流通股的23.5%,较一季度末增长了近8个百分点。北向资金持仓同期翻倍,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20亿元,这些机构投资者究竟看到了什么普通人看不到的价值?
深入分析公募基金的持仓变化,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397只重仓基金中,有147只是2025年二季度新进建仓,另有89只进行了显著加仓。其中,某知名科技主题基金单只产品持仓就达到8.3亿元,占基金净值的9.7%,逼近10%的持仓上限。这种"All in"式的投资策略,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寒武纪未来发展的极端乐观预期。但当我们翻阅这些基金的投研报告时,却发现对寒武纪的估值模型大多建立在2027年以后的预期收益基础上,当前的股价已经透支了至少三年的成长空间。
基本面与估值背离:政策红利能否支撑4000亿市值?
寒武纪2025年一季度财报确实亮眼:营收同比增长4230%,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单季盈利。但细读财报可以发现,其85%的营收来自于"国产替代专项采购",这些订单大多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特征。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毛利率同比下滑了7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却增长了58%,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在半导体行业尤为危险。当我们把寒武纪放在全球AI芯片格局中审视,其技术实力与商业变现能力仍然存在明显短板。
对比行业龙头的发展路径,英伟达通过CUDA生态构建了难以撼动的护城河,而寒武纪的MLU系列至今未能形成完整的开发者生态。其最新发布的思元590芯片虽然在纸面参数上接近英伟达A100,但在实际应用中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仍存疑问。根据第三方测试数据,在运行1750亿参数大模型时,思元590的能效比仅为A100的68%,这意味着客户需要承担更高的电力成本。这类核心竞争力的差距,很难在短期内通过资本投入快速弥补。
国产替代叙事下的估值泡沫:政策驱动能走多远?
美国对华高端GPU出口限制无疑给了寒武纪历史性机遇。据统计,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12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7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1.5%。在这个快速扩张的市场中,寒武纪确实占据了一定先发优势。但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华为昇腾2024年营收突破300亿元,市占率达18%;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初创企业也获得了巨额融资;就连传统GPU厂商景嘉微都在加速AI产品线布局。寒武纪目前约4%的市场份额,与其4000亿市值形成的反差令人不安。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估值体系的扭曲。按照当前股价计算,寒武纪的市盈率(PE)高达326倍,市销率(PS)达到58倍,分别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2倍和6.8倍。这种估值差异已经无法用常规的增长预期来解释。当我们审视机构投资者的估值模型时,发现多数采用了"终局估值法",即假设寒武纪未来能占据中国AI芯片市场30%的份额,并以此倒推当前价值。这种高度理想化的估值方法,忽略了技术迭代风险、竞争格局变化和商业化进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
流动性盛宴与机构博弈:谁在导演这场资本狂欢?
深入追踪寒武纪的股东结构变化,我们发现这场资本狂欢有着清晰的传导链条:先是政策性银行和产业基金入场托底,接着头部券商发布超预期研报,然后公募基金集体跟进,最后游资和散户涌入接盘。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寒武纪机构持股比例已达63.7%,较年初上升了22个百分点,这种高度的筹码集中为股价操纵提供了温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397只重仓基金中,有83只同属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旗下,这种"抱团取暖"式的投资行为极大放大了市场波动风险。
市场的疯狂还体现在衍生品交易上。寒武纪期权合约的未平仓量在股价突破800元后暴增,看涨期权持仓量达到看跌期权的4.7倍,反映出市场极端的乐观情绪。更为吊诡的是,在股价突破千元大关当日,融券余额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8.7亿元,这说明专业投资者已经开始布局对冲头寸。这种多空博弈的白热化,往往是市场即将剧烈波动的先兆。
泡沫临界点:寒武纪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技术
站在4000亿市值的门槛上,寒武纪面临的是商业本质的终极拷问:一家科技公司最终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持续创造现金流。目前寒武纪的商业化路径仍有明显短板: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和专项采购,缺乏稳定的企业客户基础;产品迭代速度落后国际巨头1-2个技术代际;生态建设投入不足,开发者社区活跃度远低于竞争对手。这些问题都不是靠资本追捧能够解决的。
资本市场终究会回归理性。当政策红利退潮、资本盛宴散场,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商业化能力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对于寒武纪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或许不是追逐更高的股价,而是静下心来补足技术短板、构建产业生态、提升运营效率。毕竟,在半导体这个全球化竞争的硬核科技领域,资本可以制造一时的泡沫,但永远无法替代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创新。
寒武纪的故事,折射出中国科技产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与期待。在这个资本与技术交织的时代,我们既需要保持对创新企业的包容与耐心,也要警惕估值泡沫对产业健康发展的扭曲。当397只基金共同书写这场资本狂欢时,或许我们都该冷静思考:中国芯片产业的真正崛起,需要的究竟是短期的股价暴涨,还是长期的技术突破与生态建设?答案,显然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