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中国航天的又一次胜利,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成功
2025-10-09
点击关注不迷路
2025年9月27日晚上8点40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夜色正浓。
随着一声指令,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尾焰划破天际,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稳稳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当天完成的第二次发射任务——凌晨在酒泉,他们刚把风云三号08星送上天;
晚上又在太原,把11颗通信卫星送进太空。
一天两发,节奏之快、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这不是一次孤立的发射。
从8月13日到9月27日,短短一个半月里,中国已经连续完成了低轨卫星互联网08组、09组、10组、11组四批发射任务,动用了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改、长征八号甲等多种型号火箭,从文昌、太原到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多地联动,高频推进。
这背后,是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系统性、规模化建设的全面提速。
那么,这些卫星到底有什么用?
为什么国家要花这么大精力,一颗接一颗地往天上“堆”?
普通人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件事。
首先得明白,我们平时用的手机信号、家里装的宽带,其实都依赖地面基站和光纤网络。
这套系统在城市里运行得很好,但在偏远山区、沙漠、海洋、高原,甚至飞机上,信号就常常“失踪”。
你有没有在自驾游时突然没网、在海上打电话困难、或者坐飞机时只能干瞪眼的经历?
这些地方,就是传统通信的“盲区”。
而卫星互联网,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它通过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低轨道上部署大量小型通信卫星,组成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网”,让信号从天上直接覆盖到地面。
只要你的设备能连上这颗卫星,哪怕在珠峰大本营、太平洋孤岛,也能上网打电话。
过去,这类服务主要靠高轨道卫星,比如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通信卫星。
但它们离地面太远(约3.6万公里),信号延迟高、带宽小、成本贵,普通用户根本用不起。
而低轨卫星离地面只有500公里左右,信号延迟低、传输快,还能通过大规模组网实现高容量覆盖。
这就是为什么SpaceX的“星链”能在全球吸引上百万用户——它让卫星上网变得“可用”甚至“好用”了。
中国当然不能缺席这场全球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
近年来,国家层面明确将低轨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中国星网集团牵头推进国家级星座计划,商业航天企业如银河航天也积极参与。
从2025年9月16日成功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到如今成批发射的08至11组卫星,中国正在从“技术验证”快速迈向“规模部署”。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就在9月12日,中国移动联合华为等合作伙伴,成功完成了“手机直连低轨卫星”的端到端测试。
测试中,使用的是华为Mate60系列手机,在模拟550公里轨道高度的环境下,实现了下行5Mbps、上行1Mbps的网速,星上转发时延小于1毫秒。
虽然这个速度还比不上家里千兆宽带,但已经足够发微信、看文字新闻、甚至语音通话。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你不需要买专用卫星电话,只要拿着普通智能手机,在没有地面信号的地方,也能通过卫星联网。
这在应急救灾、远洋航行、野外作业等场景中,价值巨大。
比如地震导致基站损毁,救援队仍可通过卫星保持通信;
渔民在远海遇险,能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
科考队员在无人区也能实时传回数据。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光有卫星还不够。
地面需要建设信关站,相当于卫星和地面网络之间的“中转站”,手机需要支持特定频段和协议,卫星本身也要具备强大的星上处理能力。
而中国移动此次测试的“星载核心网”,正是关键一环。
它相当于把地面5G核心网的一部分搬到了卫星上,让数据能在天上直接处理和转发,而不是全部传回地面再处理,大大提升了效率和响应速度。
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全部采用国产方案——国产工业级元器件、国产Linux系统,真正做到了“自主可控”。
在全球地缘z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拥有自己的卫星通信网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安全问题。
一旦发生极端情况,我们不至于被“断网”。
那么,中国现在的进度如何?
从公开信息看,进展相当扎实。
银河航天已将35颗自研卫星送入轨道,涵盖宽带通信、柔性太阳翼、多星编队SAR等多种技术验证。
而国家主导的低轨星座,正以“组”为单位批量部署——每组可能包含数十颗卫星,最终目标是建成覆盖全球、支持亿级用户接入的巨型星座。
与此同时,发射能力也在同步提升。
长征六号改火箭已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具备多星并联、堆叠、壁挂等灵活布局能力,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6.5吨。
这意味着一次发射就能送上几十颗卫星,极大降低组网成本。
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启用,更标志着中国航天正从“国家队主导”向“国家队+商业力量”协同发展转变。
成本下降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据行业报告,2025年中国卫星制造成本较五年前下降了42%,这得益于标准化设计、批量化生产、以及产业链的成熟。
银河航天甚至提出要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流水线作业、模块化组装、快速测试交付。
这种思路一旦成熟,将彻底改变航天“高不可攀”的传统印象。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低轨卫星寿命通常只有5到7年,需要不断补网;
太空碎片问题日益严峻,轨道资源和频谱资源也面临国际竞争;
用户终端的成本和功耗还需进一步优化。
但这些问题并非无解,而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阶段。
从全球看,美国的星链已部署超6000颗卫星,英国OneWeb、亚马逊Kuiper也在加速推进。
中国起步稍晚,但凭借强大的工业体系、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完全有机会后来居上。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方案更注重“与地面网络融合”,而不是另起炉灶。
未来,你的手机可能在城市用5G,在乡村切4G,在海上自动连卫星——无缝切换,无感体验。
回到普通人视角,卫星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或许是“连接的平等”。
过去,网络覆盖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哪里人多、GDP高,基站就建到哪里。
而卫星互联网则可能打破这一逻辑,让最偏远的村庄、最孤独的海岛,也能享受和一线城市一样的基础通信服务。
这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此外,它还将催生大量新应用。
比如,无人机物流在无信号区域自动巡航配送;
智能农机在广袤农田中实时回传数据;
远洋货轮全程联网监控货物状态;
甚至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在穿越无人区时也能保持高精定位和远程控制。
这些场景,都依赖一张稳定、低延时、广覆盖的通信网络——而低轨卫星,正是这张网络的“天基”部分。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航天这几年的节奏,确实让人振奋。
从空间站建成,到月球采样返回,再到如今低轨星座密集组网,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这不是为了“秀肌肉”,而是为了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数字基础设施。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谁掌握了连接能力,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2025年9月27日的这次发射,看似只是又一组卫星升空,实则标志着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已从“试点验证”全面转入“规模应用”阶段。
接下来的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卫星上天,更多手机支持直连,更多行业用上天基网络。
而这一切,最终都会落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让你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再“失联”。
这,或许就是科技最朴素也最珍贵的意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