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从参谋到指挥官,张震将军主动请缨:不当顾问,哪怕当个师长呢

2025-08-10

1953年4月的一天,中央军委主持工作的彭老总,把总参作战部部长张震叫进了办公室。他此番召见,正是为了传达一项重要的中央指示。

张震心里早有了个大致的判断,想必是中央已经拍板,要派他奔赴朝鲜战场。只是,他尚不清楚自己会被安排到哪支部队。

从抗美援朝战事开启那刻起,张震便一心渴望能够亲身参与。这份愿望,不仅仅源自他内心深沉的爱国情怀。

更深层的驱动力在于,他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军人,过去曾与日军搏杀,也曾对抗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他打心底里,就特别想与美军这样一支现代化劲旅好好较量一番。

张震曾这样直言不讳地表达过自己的心声:“不到朝鲜战场实地考察一次,对现代化战争就没发言权。”这话说出了他渴望实战的决心。

旧账新算:远见与遗憾

回顾张震将军的军事生涯,不难发现,他长期在参谋岗位上履职。尽管如此,他同样拥有率部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的经验。

这位将军曾辅助过多位知名将领,比如彭雪枫和粟裕。通常,部队的参谋需要具备扎实的军事素养,甚至有时要求是军事院校的科班出身。

然而,张震出身贫寒,最初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可即便如此,他的参谋工作却总能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他与左权将军颇有几分相似,既能胜任运筹帷幄的参谋职务,也能在前线指挥部队冲锋陷阵。可以说,他是位难得的能文能武的将才。

1945年11月10日,华中野战军正式组建。当时,粟裕被任命为司令员,其下辖六、七、八、九共四个纵队。张震则担负起九纵司令员兼政委的重任。

九纵最初下辖四个团和一个七兵团。不过,这里的九纵与后来华东野战军的九纵并非同一支部队。

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完成合并。原华中野战军的九纵,随即与山东野战军韦国清所部的二纵合编。

张震也因此改任二纵副司令员。而许世友所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九纵,其前身则来自胶东军区。两支部队的来源截然不同。

正是在这短短的13个月里,张震充分展现了他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过人天赋,让人刮目相看。

1946年7月,九纵协同山野部队发起了朝阳集战役。正当我军专注于前线时,国民党军桂系第七军趁机袭扰,声称我军后方兵力空虚。

他们随即侵占了灵璧、泗县、五河等多个县城。国民党军当时兵分三路进犯淮北地区,其中左路和中路表现得小心谨慎。

他们依靠曹八集和双沟集构筑工事,选择固守。唯有右路的桂系第七军,似乎完全没把我军放在眼里。

他们恃敌冒进,继续深入我方区域。当时新四军军长陈毅考虑到要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向豫东地区出击的战略需求。

他当机立断,放弃了原先针对敌左路军整编28师及预三旅的作战方案。转而将目标锁定在右路兵力相对分散且态势突出的桂系第七军。

陈毅计划,击溃桂系第七军后,便乘胜追击,直抵津浦路。为了确保这场战役的胜利,陈毅精心调配了部队。

他抽调了山野最精锐的第八师,这支部队素有“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之称。同时,张震率领的九纵也受命参战。

他们的任务是共同进攻驻守泗县的敌第七军172师。从当时的战场态势来看,这个作战选择无疑是相当恰当的。

张震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九纵队伍,火速赶往指定的作战地点。然而,当部队真正抵达战场环境时,情况却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

泗县战斗打响之时,恰逢梅雨季节,大军开往泗县的途中,雨水连绵不绝。这不仅让道路变得泥泞湿滑,难以通行。

更严重的是,平地之处竟积水成汪洋,水位深达腰部。部队的行军因此变得异常艰难,甚至曾出现4个小时只走了7公里的窘境。

许多重火力武器也因路况恶劣,难以运抵泗县前线。相较之下,九纵距离泗县还算较近。而从鲁南地区急行军赶来的八师,则离得更远。

如果雨水一直下个不停,部队根本无法按照预定时间抵达作战地点。张震反复思考后,决定向时任山野参谋长的宋时轮发电,商讨此事。

他提出疑问:“部队虽已开进,但此战是否暂时不打?”然而,宋时轮的态度异常坚决,他坚持必须打这一仗。

宋时轮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拖下去,后面的敌人上来了,就更不好打了。”张震放下电话后,内心仍旧在持续思索。

他认为,敌人占据泗县,以逸待劳,而我军在泥泞中跋涉,拖泥带水。实际上,此战我方已经失去了先机。

如果此刻仍坚持强行开打,我军必然会吃亏。张震再三权衡,最终还是选择给山野再次发去电报,申明推迟泗县战斗的请求。

然而,直至九纵部队抵达作战地点,他依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8月6日,在未接到任何回复的情况下,张震按照预定方案下达了攻击命令。

然而,这场战斗一旦打响,果然如张震事先所预料的那般。敌人果然以逸待劳,静候我军攻城。

而由于连日来的大雨,我军的武器装备绝大部分都因为潮湿而哑火失效。这场攻坚战,九纵打得异常艰难和吃力。

虽然最终歼灭了桂系172师3000余人,但我军自身的伤亡也达到了2000余人。同时,也未能达到战前所预估的作战目的。

也正因为泗县战斗的失利,使得山东野战军在后来的整体作战中,几乎完全处于不利的地位。泗县战斗,是九纵成立13个月以来,唯一一次作战失利。

而且,这也是张震在战前反对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从这场战斗中,不难看出张震将军所具备的远见卓识。

决意北上:不当顾问,只要实战

尽管张震在军事指挥方面同样才华横溢,但他参谋方面杰出的能力,往往掩盖了他身上其他一些鲜明的特点。

1952年3月,张震调任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张震主持作战部的工作,主要负责深入研判朝鲜战争的发展局势,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以供中央军委进行参考决策。

1952年11月,上甘岭战役激战正酣。此时,艾森豪威尔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当选。他在竞选期间曾豪言壮语,誓言当选后将“亲自赴朝,结束战争”。

针对艾森豪威尔的言论,张震与王尚荣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他们共同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方案,并迅速上报中央。

方案上报后,志愿军司令部(志司)也同时召开了重要的作战会议。张震认为,自己有必要亲身出席这次会议,以便更全面地掌握情况。

因此,他随即向中央提出了出席会议的请求。聂荣臻和彭老总在听取他的请求后,均表示了同意。

当然,此行张震还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任务。他需要与志司一道,共同研究组织国内军事机关干部、各级部队分批前往朝鲜参战的事宜。

这项任务,也直接关系到张震本人能否最终实现入朝参战的愿望。张震此次进入朝鲜,尽管不直接担负作战任务。

但在会议结束后,他仍抽空走访了前线的部队,特别是上甘岭战役中的15军。15军军长秦基伟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详细介绍了部队情况及战役心得。

张震听得非常认真仔细,还把15军在前线总结的一些宝贵经验,及时汇报给了志司。离开15军后,张震又马不停蹄地前往24军走访了一趟。

当时,24军已经接替15军,在上甘岭地区构筑防线,负责防守。24军军长皮定均热情地接待了张震。

两人一同踏上了位于德山岘附近的537.7高地,以及平康东南方向的五圣山主峰。虽然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已经告一段落。

但小规模的战斗和摩擦却从未停止。双方主阵地之间的最近距离仅有30米,近到咳嗽一声都能清晰听见。可见,敌我对峙已进入胶着状态。

为了有效对付美军的战术,24军总结出不少实用的经验。当时,美军依仗其强大的火力优势,常常在我军阵地不远处故意走动。

他们甚至做出跳舞等挑衅行为。后来,24军实施了“冷枪冷炮”的战术。这种战术让对面阵地上的美军不敢轻易露头,极大挫伤了其嚣张气焰。

这一切都给张震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张震在朝鲜考察期间,总参谋部已经将关于组织部队机关干部赴朝进行实战锻炼的问题,写成报告递交给了中央。

毛主席审阅这份报告后,特地批示了“同意”。张震从朝鲜归来后,将志司的意见及时反映给了中央。

他同时也得知了中央已同意机关干部实战锻炼的情况,心中不禁觉得,这正是自己入朝参战的最佳时机。

1953年4月14日,张震前往黄克诚处,商议部队轮换问题。就在两人谈话的间隙,张震特意提出了自己入朝参战的请求。

他恳切地表示:“我不当顾问,不搞参观演习,而是直接指挥部队打一仗,哪怕就当个师长呢!”彼时,军中抱有此等强烈要求的干部,远不止张震一人。

黄克诚了解情况后,也觉得他们的请求合情合理。他当即答应,会替他们向中央反映这一诉求。

然而,让张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第二天,他就被彭老总叫到了办公室。彭老总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

“张震,你的要求我们都知道了,军委决定让你到24军代理军长。”1953年5月5日,中央正式下达了命令。

张震被任命为24军代军长,而原军长兼政委的皮定均则调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

前线新章:摸索中求突破

尽管张震已出任24军代军长,但按照规定,原军长皮定均仍需留守一个月。他的任务是协助张震尽快熟悉朝鲜战场的情况。

张震后来曾向志司请求,希望能派一位政委过来协助工作。然而,志司却明确指示,由他一人兼任政委一职。

张震也只好无奈地将军长和政委的职责一肩挑起。可以说,张震此次入朝,恰逢一个重要的时机。

早在4月20日,志司就已经下达了夏季作战的命令。随后在5月5日,又补充下达了更为具体的指示。

志司的指示明确指出:“消灭敌人,锻炼部队,吸取经验,以配合谈判。同时,适时地改善我现有阵地。”

在此之前,24军就针对性地开展了“冷枪冷炮”的战术,并且取得了突出成效。为了响应志司的最新指示。

张震随即召集军部高级会议,共同商讨夺取敌人前沿阵地一部分主要目标的具体方案。在研究具体部署时,张震通过细致的摸排工作发现。

24军在此前的作战中,虽然采取过小规模的作战行动,并取得了不少胜果。但这种小股部队出动的交手方式,我军自身伤亡同样不小。

张震召集各师参谋长深入研究后,才最终发现。原来是我军此前作战的一些规律,已经被敌人察觉并掌握。

敌人也因此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战术来应对。考虑到要加强部队的隐蔽性与突然性,张震总结出了一套名为“四要一不要”的战术原则。

他指出:“组织小部队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专门的训练,要是成建制的部队,不要让敌人摸到我们的活动规律。”

考虑到现代化战争环境下,炮兵是取得胜利的头等重要条件,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张震特意召来24军炮兵主任万海峰。

他详细询问了部队火力配备的现有情况,并明确要求万海峰一定要精心组织好“步炮协同”。

张震随后在军作战会议上,系统地总结了一套新的战术理念。他要求各部队在作战时必须做到稳扎狠打。

为此,他还生动形象地举了个例子:“就像是‘打台球’、‘吃烧饼’一样,狠狠捅它一把、咬它一口,把敌人挤走。”

万海峰在张震的指导下,后来琢磨出了一套名为“游击炮群”的战术。这套战术利用突然、近迫、猛烈的急袭,有效地打击敌方炮兵。

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效果,巧妙地弥补了我军装备不足的弱点。之后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张震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前线各部队之间。

他亲自推动各部战术的改进与落实,确保新的战术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并迅速形成战斗力。

夏季反击:新战术的检验场

1953年6月,为了推动“以打促谈”,加速停战谈判的进程,志司下令全军展开大规模反击作战。

6月10日,志司正式批准了24军的作战方案。当晚,24军的74师221团,率先向美3师15团驻守的381东北无名高地发起了猛烈攻击。

同时,70师以209团的部分兵力,攻击了塔洞北山的无名高地、399.8高地南山1至4号高地以及275高地。

72师则以214、216团为主力,向597.9东南小高地、537.7北山、4号高地和其他四个无名小高地发起了协同攻击。

连续五个昼夜的激战,美第三师伤亡超过2000人。因伤亡过大,美三师随后不得不被美2师接替撤下战场。

南朝鲜军在此次作战中伤亡也达到了3200多人。我军成功巩固了前沿的五个阵地,并将防线向南推进了3平方公里。

在志愿军整个夏季反击作战期间,张震指挥24军参与了大小战斗40多次。在此过程中,共计歼灭敌军1.3万余人。

而我军自身的伤亡人数为4883人。24军在此次作战中展现出的整体战斗风格,给张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他也凭借此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现代化战争指挥经验。

笔者以为

从早期泗县战场上,他面对雨季泥泞和不被采纳的预判所付出的代价,到后来在朝鲜战场上,他不甘于仅仅作为幕后智囊。

他主动请缨,甚至提出“哪怕当个师长也要上前线”的恳切请求,这都深刻体现了张震将军“纸上谈兵不如实战操练”的信念。

正是这种对实战的极度渴望与深入实践,使他能够在朝鲜这个现代化战争的熔炉里,迅速汲取经验,并创新出适应战场的新战术。

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在夏季反击战中带领24军取得显著战果。这不仅验证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员的卓越能力。

更突显了他个人在军事生涯中不断求新、求变的特质。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