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八路军红圆头子弹实际杀伤力如何?日军伤兵称肩膀被整个挖去

2025-08-10

八路军使用的“红圆头”子弹威力如何?日军伤兵说:整个肩膀都被打空了!

1940年,有个传闻在华北的日军中悄悄流传:八路军用了一种新子弹,它在空中飞时发出可怕的呼啸,在击中人体后会在体内炸裂,造成很深的伤口。

日军士兵说,这种子弹的弹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红色,可能是八路军的特别标记。

那么,真的存在这样的子弹吗?八路军确实有这样的子弹!

自1940年起,八路军逐步使用了这种红头子弹,这些子弹是由八路军自己制造的。现在,人们还可以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中见到这些子弹的实物。

现在的民间还有一些自制的红色圆头子弹。

在日本老兵的记录里,这种子弹有个恐怖的名字叫“致命红尖头”。据说,一旦这种子弹击中人的肩膀,伤口会被撕得很大,好像整个肩膀都被从那个洞里硬生生扯了出来。

日军伤兵的情况清楚地展示了“红圆头”的强大威力。

大家可能觉得八路军的武器比较老旧,怎么会用上这么厉害的子弹呢?

这种被称为“红圆头”的子弹,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弹药制造条件的不足,它本身并不符合标准。

要想知道“红圆头”的真相,我们首先得来看看八路军的子弹是从哪儿来的。

缺乏信任的国民政府

八路军成立后,理论上应该由国民政府提供所有的武器弹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1941年,中央军委的一份文件《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中提到,国民党已经两年没有提供过任何子弹,以后能提供多少也很成问题。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国民政府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弹药供应。

实际上,八路军能否从国民党获得弹药,一直受到两党关系的影响。

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38年7月这一年里,国共双方的关系相对融洽,因此八路军能够得到及时且充足的弹药补给。

1937年8月20日,也就是红军还没改名为八路军的时候,南京就已经给红军提供了大量弹药,包括30万发步枪子弹、20万发机枪子弹、20万发手枪子弹、620枚迫击炮弹以及1.5万颗手榴弹。

这里有份八路军在陕西设立的办事处收到的武器和弹药的记录表:

数据来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弹药供应的研究》

但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1939年,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附近频繁挑起争端,使得两党的关系变得紧张。接着,蒋介石通过“断供”来威胁八路军,他在1939年12月指示:“在八路军没有从绥德撤到河东之前,不要再给他们武器弹药。”

从那时起,国民党政府就完全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弹药供应,八路军只能靠缴获和自己制作来补充弹药了。

子弹短缺

自从八路军深入敌后作战以来,战斗变得越来越频繁。由于失去了国民政府的弹药支持,部队的弹药开始变得紧缺。尽管各个部队的具体弹药储备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补给困难,所有部队的弹药都开始捉襟见肘。

在平型关战役期间,作为八路军主力的115师,弹药供应相对充足。据当时的686团团长李天佑回忆,在那次战斗中,每位战士都得到了超过100发子弹和两枚手榴弹。对于当时的八路军战士来说,这样的装备配置已经是非常优厚的了。

抗日战士

但115师和日军交上手后,才发现子弹还是不够用。

在一次保卫老爷庙的战斗中,686团的战士们为了不让日军占领有利地形,用完了所有的子弹。这场战斗异常激烈,国内很少见到这样的情形,部队的弹药供应也马上感到了紧张。主力部队都这样,其他部队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1941年1月,八路军战士聂文魁只得到了5发子弹。在领取子弹时,连长还特意叮嘱他要记住“三不打”的原则:没把握不打、距离远了不打、瞄准不准不打。当时,即使是正规的八路军部队,在作战前也只能领到10发子弹。

日军用的“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

与此同时,日本士兵的弹药却非常充足。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步兵使用的弹药盒是从1897年就开始使用的“明治三十年式”。这种弹药盒有前后三个部分,前面的两个部分每个可以装15发子弹,加起来一共可以装30发。因为有两个这样的前部分,所以总共能携带60发子弹。

后部的盒子是用来存放备用子弹的,里面的子弹通常会用油纸包好,底部还有透气的小孔。平时很少会用到这个备用弹药箱。这个盒子可以装下四个每包十五发的弹夹,总共是六十发子弹。

计算下来,日本士兵通常携带的子弹总数是60发(前面的弹匣)加上60发(后面的弹匣)再加上5发(枪里的),总共是125发。在行军的时候,他们还会额外携带60到80发子弹。

这样一来,每个士兵可以携带200发子弹,足以应对两次战斗。而一个日军的大正11式机枪小组总共能携带大约450发子弹。

前面的盒子里分为两个空间

因此,八路军把日本兵看作是u0026quot;移动的弹药库u0026quot;,特别重视从敌人那里夺取弹药来补充自己的装备。有一段时间,u0026quot;缴获u0026quot;成了八路军获取物资的主要方式。

敌人变得越来越机敏了。

八路军经常通过缴获敌人的物资来补充弹药,但很快就被日军发现了。日军随即采取了防止物资被缴获的对策。

从1940年起,每个日本士兵外出时携带的子弹量都被控制在40发以内。日军还严格管理伪军的弹药库存,以防八路军从伪军那里获取弹药。

在这个时期,两军的战斗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使得八路军获取弹药变得更加困难。

一般来说,在战斗中要想缴获足够的弹药,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必须彻底击败日军。

当日军被彻底消灭时,他们手里的子弹还有很多没来得及发射。

八路军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在迅速取胜的同时,尽量减少弹药的消耗。然而,到了1940年以后,要做到这一点变得十分困难。

八路军穿上了缴获的日军大衣。

大约在1940年左右,敌人在平原区域实施了一种新策略——围困政策。他们在大城镇周边建造了大量的堡垒,并用公路将这些堡垒连接起来,这样一来,战场就被分成了许多小区域,目的是限制八路军的行动范围。

敌人这么一来,平原上的八路军再像以前那样以旅或团为单位行动就很麻烦了,只能主要以营为单位来进行战斗。因此,小规模的战斗多了起来,大规模的战役少了,缴获的物资也减少了。

在山区,八路军的旅级和团级部队依然非常活跃,因此发生了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和大龙华战斗等战役。

然而,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虽然能够获取一些弹药,但他们自身的消耗也非常大。以下是一组相关数据:

在黄土岭战斗中,我们缴获了53500发弹药,消耗了116168发,缴获的弹药占消耗量的46.1%。

在大龙华的战斗里,我军共消耗了5万发弹药,同时缴获了同样数量的5万发。

在陈庄的战斗里,我们每用掉5发子弹才能得到1发子弹。

后来,对抗的主要方式变成了“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这种方式让八路军很难给日军一个大队造成致命打击。

日军枪托里的额外子弹

1941年11月,彭德怀在回顾黄崖洞保卫战时提到,鉴于当时的条件,想要大规模围攻敌人是非常不容易的。

没有了快速的战斗胜利,八路军就失去了弹药供应,陷入了“有枪无子弹”的困境。

子弹壳!子弹壳!

因为在前线补给弹药变得越来越困难,毛泽东在1938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特别提到了武器装备的问题。

每个游击根据地都要想办法建个小兵工厂,自己生产子弹、步枪和手榴弹,这样就不怕缺武器了。

不过,在根据地造子弹可不容易。除了缺机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原材料。

抗战时期,子弹壳通常用黄铜制作。但在抗日根据地,由于没有黄铜的冶炼能力和足够的纯铜储备,所以无法生产子弹壳。

造不出子弹壳,就更别提生产子弹了。根据地的兵工厂只能想办法,自己改装子弹,这种子弹也被称为“翻新子弹”。

复装弹是指把旧的弹壳修理好,然后在里面装上新的火药和底火,最后装上新的弹头做成的子弹。

八路军的战士们手里拿着缴获来的武器

和制作手榴弹、炮弹相比,复装子弹的工艺要复杂得多。

制作一发复装子弹,需要一个旧弹壳、火药和一个新的弹头。接下来要经过清洗、整形、退火处理、检查底火孔、安装底火、填充发射药、装上弹头、紧固弹壳、涂抹弹口和底火的虫胶漆、进行检验、通过全弹样规检查、滚光等几十道工序。

八路军自制子弹时,最缺的是子弹壳。

从1941年开始,八路军把用过的弹壳当成了宝贝,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收集这些弹壳,还不断提醒部队要认真收集。

1941年1月13日,朱德在给部队的电报中清楚地说:“现在总部没有子弹了……以后来领子弹的同志,一定要带着空弹壳来,一颗子弹换一颗空壳,没有空壳就不给子弹。”

在这个时候,从高层的军委到各个部队的领导,都经常提到收集子弹壳的事情。即使八路军的战斗任务非常繁重,他们仍然想尽办法收集这些子弹壳。

八路军的士兵

八路军的步枪手在离开战场前,会把散落的子弹壳捡起来,然后交给班长。机枪手因为要经常换位置,没时间捡,但战斗结束后,其他战士会根据机枪手的记忆,帮忙找弹壳。

有一次,在临沂一带,115师686团布了一个陷阱,打算袭击一支日军队伍。没想到,日军的人数比预想的多,我军无法全部消灭敌人,只好快速撤退。

两天之后,686团再次派出一个小分队,回到战场收集遗留下来的弹壳。最终,他们找到了400多枚弹壳,并上交给了上级。

八路军特别积极地收集子弹壳,这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在战斗中,战士们注意到,为了防止八路军收集弹壳,日军也开始捡起地上的弹壳。更令人惊讶的是,日军的机枪手还在枪口处加了一个布袋,用来收集机枪发射后的弹壳,确保一个不漏地带走。这显示了日军的狡猾和情报网络的广泛。

日军机枪手摆拍

部队收集到的弹壳,都被送到子弹厂。厂里有一些专门用来生产复装子弹的机器,能大大加快生产速度。当时参与复装子弹工作的沈丁祥回忆说:

在子弹制造车间里,摆放着周恩来副主席通过统战工作从敌占区弄来的两台弹壳车底机、两台取轴冲床、两台紧口机、两台收口机,还有一台圆盘车、一台车床和一台小型冲床。

除了在工厂大量制造,八路军还组建了小规模的弹药修复小组。这些小组带着成品弹头和简易工具,随军行动,在战场上现场修复和组装子弹,直接供给前线部队使用。

八路军的子弹厂很快就增加到了两家。到了1943年,晋察冀兵工厂光是重新装填的子弹就超过了100万发。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各兵工厂生产的700多万发子弹中,大部分都是通过重新装填来的。

无烟鞭炮

在解决了弹壳的问题之后,八路军的技术人员又开始关注火药了。

中国是火药的发源地,民间就能制作。实际上,早期根据地自制的子弹使用的正是民间自制的“黑火药”。

不过这种火药在使用时遇到了不少麻烦,士兵们对此意见颇多。

八路军用的一种叫“弹头拉伸机”的设备

据军工人员的回忆,这种装有黑火药的子弹在发射时,会冒出大量的黑烟,笼罩在士兵周围。这股黑烟不仅让瞄准变得困难,还会暴露射击的位置,吸引敌人的火力攻击。

用这种黑火药子弹,打仗后战士们常常被熏得满脸黑灰。

所以,找到无烟火药变得特别急迫。

最早的时候,军工人员要想得到无烟火药,就得拆开日军的炮弹,从炮弹里的发射药筒中取出火药条,然后把这些火药条剪碎,最后把碎块装进子弹壳里。

这种方法很快就被放弃了。八路军得到的发射药筒数量本来就不多,还要分给炮兵使用;而且拆开药桶非常危险。

八路军的领导和晋察冀军区的武器制造部门决定自己生产无烟火药。

1940年初,在河北唐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八路军晋察冀军工部利用水缸制作了陶塔,开始制造硝酸和硫酸。

八路军的武器制造厂用的加工工具

从1940年8月开始,八路军就能大批生产硝酸和硫酸了。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的三名同志,用自己生产的原料成功研制出了无烟火药,并很快在其他根据地推广开来。

到了1942年,有两个地方开始自己生产浓硫酸,接着他们利用这些硫酸制作出了无烟火药。除此之外,他们还开发出了多种其他的火药类型。

从1944年起,各个根据地的火药产量迅速增加。比如太行区的情况就是如此:

1944年,雷汞的产量是26公斤,到了1945年就增加到了118公斤。同样在1944年,发射药的产量是760公斤,第二年猛增到10203公斤。1945年,烈性炸药的产量更是达到了15503公斤。

八路军终于攻克了无烟火药这项技术难题。

红色圆形帽顶

除了弹壳和火药之外,复装弹的另一个挑战在于制作弹头。

一种全新的日本制造的6.5毫米步枪子弹,它的子弹头部含有铅芯,并且外面包裹着一层铜皮。这种子弹的设计是在坚固的铅质核心外部,再覆盖上一层柔软的铜壳。即便是经过重新装填的子弹,其头部结构也是一样的。

重新装填子弹时,要用旧的弹壳,子弹头则只能用铜和铅来制作。

之前提到过,八路军一直面临着铜料短缺的问题,也没有能力自行冶炼。为了制造弹头,他们只能回收含有铜的废旧金属。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清光绪年间的铜币特别适合用来制作弹头。

军工人员首先把收集来的光绪铜元通过挤压和敲打,做成类似试管的铜容器,接着把熔化的铅液倒入其中,封口之后就做成了弹头。这样的弹头呈现出暗红色,就像铜元的颜色一样。

但是,铜元有一个缺点:它比纯铜硬,很难加工。

在用人力螺旋机制造铜元子弹头时,工人们忙活半天也做不了几个。后来,技术人员想出了用骡马来带动机器压制铜元的方法。试验后,这个方法果然有效。

用这种方法压制的材料,表面会有很多小裂纹,做出来的子弹头也会带着这些裂纹。这些裂纹没法去掉,只能简单磨平后交给部队用,后来大家就叫它“边区造”或者“红圆头”。

红色圆头子弹发射后快速飞行时,空气会从缝隙中挤入,发出尖锐的啸声。快速流动的空气还会使铜壳部分脱落,露出里面的铅心。

当这种特殊的圆形子弹射入身体时,外面的铜壳会在阻力作用下裂成许多小碎片,里面的铅心也会被挤出来,在体内乱窜,效果类似达姆弹。因此,它造成的伤口比普通子弹大得多,给敌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恐惧。

然而,红圆头子弹也有明显的问题,由于制作粗糙,它的准确性不高,射程也比不上新子弹。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被日本鬼子称为“要命的红圆头”子弹的来历。它实际上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型号,是一种应急产品;但它也是中国军民顽强抗战、不畏强敌的缩影。

后记:

在抗战时期,八路军一直面临弹药不足的问题。尽管根据地的兵工厂生产能力在逐步提高,但由于不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所以弹药还是不够用。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发明了一种名为“子弹壳拉伸机”的设备。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的弹药主要来自国民政府的分配和战场上缴获的物资。但后来国民政府不再提供弹药,加上战场条件的限制,缴获的弹药也变得越来越少。到了1941到1942年,八路军面临着严重的弹药短缺问题。

在艰苦条件下,红色军工独立自主,千方百计提高自制子弹的产量,使得自制弹药的比例不断增加。到了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各根据地的弹药制造逐渐步入正轨,特别是对精度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重装子弹生产,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自1943年起,尽管原材料依然紧缺,八路军的兵工厂还是在重重困难中,为前线战士们提供了重要的弹药补给。

在1937到1945年间,抗日根据地共建立了130个兵工厂,这些工厂有近2万名工人,生产了780万发子弹。这些工厂为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后来的新中国军事工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现在的军工企业注入了红色的精神力量。

在对抗外来威胁的艰难环境中,我国的军工人员稳扎稳打,逐渐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历程。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