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九一八警钟长鸣,北大营的那一夜,是中国人永远要铭记的耻辱!
2025-08-18
#瞭望中国抗战#
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东北军“少帅”张学良正在北平忙着看戏;
东北军代理司令官张作相则忙着给老父亲治丧;
沈阳地区的实际负责人参谋长荣臻正在忙着给老父亲过大寿…
整个东北军的所有大领导们,都觉得这只不过是再普通的一天,全然没有注意到,约600名日军士兵已经在当天22时20分,摸到了沈阳城以北约3公里处的一座军营外。
此地是自清末以来,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军营,被誉为是东北第一军营。
当时,北大营里所驻扎的是东北军独立第七旅,一共拥有将近一万名士兵,是张学良嫡系中的嫡系。
所配合的武器相当豪华,步枪已经全部换装捷克VZ-98步枪(毛瑟98捷克版),远优于当时国内普遍的汉阳造或辽十三。
每班还配有一挺捷克ZB-26轻机枪;还有12挺马克沁水冷重机枪,火力密度在同期中国军队中首屈一指。
此外,还拥有6门84毫米迫击炮、辽14式37毫米平射炮等,射程远、机动性好。
甚至,还配备有12辆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及若干装甲车,是国内最早成建制使用坦克的陆军部队之一。
里面的士兵多为高小以上文化;军官几乎清一色东北讲武堂、保定军校或日本士官学校毕业,部分还曾留学英、美、法,日常训练完全按德式操典,每年组织两次实兵对抗演习。
然而,就是这么一支部队,却创下了一个极其难堪的战绩。
当天夜晚,第七旅还是正常作息,丝毫没有觉察到敌军的临近。 不仅如此,一共三个团,却有两个团的团长不在营区。
基层官兵们也是熄灯号一吹,就全体正常就寝睡觉,武器都全部被锁在库房里,哨兵的警戒也和平时一样,只是意思意思站下岗,巡下逻。
事后,有一名叫作王以哲的士兵,其在回忆录中写道,其实当时他们是已经觉察到日本关东军,在近期有所异常的调动。
“兵力有所增加,宪兵也换了防。”
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把日军的这种换防当回事,全都以为这是正常换防而已,或者认为日军只是在虚张声势。
总之,整个北大营依旧沉浸在“和平”的感觉当中。
话说回来,负责进攻北大营的只有600名士兵而已,而且本质上是一支铁路治安部队,仅以轻武器,虽然有几门重炮,但炮弹有限。
而独立第七旅则足足有近一万人,是东北军的模范部队,甚至还有一支成建制的坦克部队。
超过十倍的兵力差,为何日军还敢如此冒险地发起进攻。
难道是日军提前预算到,张学良会下达不抵抗命令吗?
自然不是,而是在此之前,他们已经通过种种举动,断定了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是一支缺乏血性和战斗力的部队。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东北地区便发起了无数次的挑衅行为,但最终东北军都当缩头乌龟,照单隐忍了下来。
无论日军如何挑衅,他们都一律不反抗。
而东北军之所以不反抗,自然是得到了张学良的授意。
张学良天真地认为只要他们不反抗,日本人就会因为找不到侵略的借口,而选择不侵略,如此事态就可以得到平息。
很明显,这是一种既一厢情愿,又厚颜无耻的借口。
长期在这种借口下,东北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对抗外敌的勇气。
也正因为如此,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下达不抵抗命令,也就可以理解了,东北军也照单执行不抵抗政策,更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话说回来,随着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上,于22:20传来的一声爆炸声,日军对于北大营的袭击便宣告开始。
当一群十分谨慎的士兵,战战兢兢地走进北大营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生,这个号称东北地区最为雄厚的目标,居然没有进行半点抵抗的事件。军械库里的武器都摆放得整整齐齐,没有动过的迹象,坦克也在车库里安安静静地待着。
大量的士兵毫无装备地躺在宿舍的床上,等待长官的命令。
结果他们没有等来长官,却等来了全副武装,破门而入的日本士兵。
很多中国士兵就这样,手无寸铁地被日本士兵用刺刀直挺挺地刺死。
还有的中国士兵,害怕得躲在床下,既不敢还击,也不敢逃跑,最终在不知不觉中被乱枪打死。
还有很多中国士兵和军官,一听到枪响后,直接拔腿就跑,没有半点军人誓死反抗的样子。
就这样短短几个小时后,日军就彻底攻占了整个北大营,而所付出的伤亡代价仅仅只有2人而已。
在如此这般大胜的鼓励下,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东北各地的主要城市,沈阳、长春等都相继沦陷。
整个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沦陷,几千万同胞就此沦为亡国奴,无数黑土地的宝贵资源遭到掠夺,并成为日军后来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资助的来源。
如果当初,北大营的那一支部队敢于反抗的话,那600名日本士兵决然不是其对手。而一旦日本关东军的豪赌失利,日本人或许会暂缓进攻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国的计划。
如此一来,整个历史将会变得截然不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