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读完坏土豆的解读,我明白了——为何总有人诋毁先烈
2025-08-18
这两天我看了坏土豆写的一篇文章,挺有感触的,来回读了两遍。
说实话,现在有些人说话真挺离谱的。动不动就拿先烈开玩笑,拿历史当段子讲。
他们不是不懂分寸,是明知道越界还故意踩上去。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这种话常常从一些“文化人”嘴里说出来。
什么讲座、沙龙、评论区,说得头头是道,包装成“自由讨论”。
其实呢?骨子里是一种傲慢,对历史、对普通人情感的轻视。
你说他们没见识?恰恰相反。
不少人履历漂亮,留过学,见过“大场面”,认识几个外国人,就觉得自己有“国际视野”了。
一回来,张嘴闭嘴“全球标准”“西方怎么看”,可一说到中国的事,立马变脸。
“这太落后”“那不科学”,连先烈的牺牲都要“重新评价”。
我就纳闷了:你拿什么重新评价?
靠网上搜来的几篇翻译不全的资料?
还是听谁说的“据说”“听说”?
这些话在直播间里一抛,情绪拉满,流量就来了,可事实呢?没人管。
我不是反对质疑。
真正的质疑,是先搞清楚事实,理清时间线,还原当时的处境。
但现在很多所谓的“质疑”,根本不是为了搞明白,是为了显得“不一样”。
风一吹就来,风一停就走,留下一堆人情绪激动,真相反而没人关心。
去年我去听一个公开讲座,主讲人挺有名。
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动不动就是“国外研究早就推翻了”“国内叙事有问题”。
台下学生一个个认真记笔记,听得入神。
结果有人举手问:“老师,您说的这个依据在哪?”
全场安静了五秒,最后他来一句:“以后我会发文章说明。”
我当场就明白了——他不是没依据,是赌你们不会追问。
赌平台会推他的内容,赌“反常识”更容易火。
为什么这些人总爱讲“市场决定一切”?
其实挺简单的。
谁最不希望普通人过上好日子?往往是已经过上好日子的人。
谁最想把“大家一起奋斗”变成“你不行是你自己问题”?
往往是已经拿到资源、不想分的人。
不是所有有资源的人都这样。
我也认识不少真心做事的学者、企业家,低调做研究,带学生,做公益。
但确实有一小撮人,对“集体”“共同记忆”特别反感。
在他们嘴里,先烈不再是活生生的人,成了可以随意搬弄的符号。
我有个大学同学小李,家境不错,脑子也聪明。
研究生去欧洲读了两年,回来整个人变了。
聊天全是“效率”“资本”“优胜劣汰”,一提中国近代史,就说“你太情绪化”。
奇怪的是,聊到外国英雄,他能一口气说出十几个名字,满脸敬意;
可说到中国的先烈,他就开始“去神化”“拆台”。
我问他:“你为啥用两套标准?”
他没说话,岔开话题了。
他不是不懂,也不是坏,就是有种看不见的偏见。
把对国外话语的好感,悄悄变成了对中国叙事的怀疑。
还有一次饭局,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喝多了,半开玩笑说:
“内容就得有‘刺’,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才有流量。”
他掏出手机给我们看数据:
里带“反思”“重新认识”的,完播率直接翻倍。
我问他:“你做的这些‘反思’,真的把资料吃透了吗?”
他笑了笑:“观众哪有耐心看那么复杂?我们帮他们‘拆解’。”
我当时就叹了口气。
这不是拆解,是偷换概念。
把复杂的事切成碎片,喂给观众一口一个“新视角”。
可事实的骨架被拆了,剩下的只有震惊和虚伪的优越感。
有人可能要说:你是不是在黑留学生?
真不是。
我身边也有很多在国外受过严格训练的朋友,回来后带回来的是方法、是严谨。
他们面对历史,第一反应是“怎么把事实讲清楚”,而不是“怎么讲得更炸”。
区别不在有没有留过学,而在有没有诚意。
你是把这片土地当家,还是当评论对象?
你是想让人听见多元声音,还是只想博眼球?
坏土豆文章里说了,我记到现在:
有些人是“先有,再找材料”。
这不是做学问,是操控叙事。
他们不在乎事实,只在乎立场。
任何证据都能被曲解,任何牺牲都能被消解。
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最后变成论文里的一个脚注。
宏观是由无数微观组成的。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日子,是真实的痛苦和选择。
我们现在能坐在屋里谈理想、谈道路,
是因为有人在风雪里替我们扛过枪、走过夜路。
其实法律早就说了:侮辱英烈,是要负责的。
这几年有不少案例,当事人不是“说两句就完了”,是真被追责了。
可还是有人打擦边球,玩文字游戏。
把“恶意中伤”说成“讽刺”,把“歪曲事实”说成“价值判断”。
我想说,真想表达的人,第一件事是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不是闭嘴,而是让你说的话,经得起推敲,对得起后果。
那我们普通人能做什么?
“独立思考”“团结一致”听起来像口号,其实很具体。
独立思考,不是跟着热搜骂人,而是愿意花时间看完材料,比较不同观点。
是敢说“我不知道”,然后去查。
团结也不是要求别人必须同意你。
而是在一些底线上站在一起:不拿牺牲当笑料,不把历史当玩具。
我们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对那些流过血、铺过路的人,得有基本敬意。
这是底线,不能破。
我也替普通人说一句。
不是谁都有时间查资料、读长文。
大多数人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刷手机就想看点实在的、温暖的。
不是想被带节奏,被煽动情绪。
平台有责任,内容创作者更要有底线。
你写的每一段话,都在影响一些年轻人怎么看这个世界。
别总拿“我只是提供一个视角”当借口。
视角不是免死金牌,态度才是。
那些总说要“重估先烈”的人,真想重估,也请先把功课做足。
去看看当年的战场地图,读读原始史料,想想那时候普通人怎么活。
别用今天的空调房,去评判昨天的风雪夜行军。
别把别人的血,变成你的流量密码。
你可以不赞美,但请别轻慢;你可以不同意,但请别抹黑。
真有本事,就用事实和逻辑说话,别靠调侃显得“聪明”。
有人问我,你干嘛这么较真?
因为我见过太多善意被消耗。
我在地铁上看过一位老人,默默把烈士纪念馆的宣传册折好收进包里,回家还要翻一翻。
清明节下雨,花圈被打湿,有人蹲下来把花扶正。
孩子们别上小白花时,眼神是认真的。
历史不是课本里的几行字,是我们怎么活到今天的方式。
是那些在黑暗里点灯的人,留给我们的对话空间。
他们没留下钥匙,留下的是门——一扇扇被血和汗推开的门。
我知道,现在“解构”很酷,“反转”很酷,“我看到你看不到的角度”很酷。
但我宁愿不酷。
我把话讲直一点,路讲清楚一点,敬意讲明白一点。
你可能不喜欢,但我希望你能听懂:
别让轻佻的词句,毁掉我们共同的记忆。
别让浮夸的观点,掩盖真实的苦难。
我们今天敢说“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不是因为谁给了答案,
是因为一代代人用手推、用脚走,一点点铺出来的。
下次看到那些拿先烈开玩笑的内容,
别急着点赞,也别光骂两句就走。
深呼吸,问三个问题:
这个说法有依据吗?有没有别的材料?
这个是不是早就定了,材料只是凑数?
如果经不起这三问,就别浪费注意力。
你的关注,不该是别人的流量筹码。
把时间留给真正用心的人,把掌声留给踏实做事的人。
我们会争论,会有分歧,这很正常。
但在大是大非上,请站在一起:
尊重历史,尊重先烈,尊重每一个默默付出的人。
别让“聪明”变成轻浮,别让“质疑”变成伤害。
在情绪上来的时候,记得底线;
在声音嘈杂的时候,听听内心的分寸。
最后:
我始终相信,一个民族的温度,
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
而在于它怎么对待那些曾经为它低头流血的人。
敬意不是软弱,是清醒;
记住不是包袱,是力量。
我们不必完美,但要有心。
走得再远,也别忘了为什么出发。
那些留在路上的人,不该被遗忘,
更不该,被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