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方受特殊待遇?8月11日,美前财长言论传来新消息
2025-08-18
特朗普在任总统时签过一份行政命令,让不少中国商品躲过了美国的高额关税。
这事儿在美国国内炸开了锅,前财长姆努钦直接放话,说这么搞中国才是最大赢家。
说实话,这种特殊待遇确实挺耐人寻味的。
看看数据就知道,2020到2021年那会儿,中国对美出口不降反升。
光电子元件、医疗设备这些关键领域,就有价值370亿美元的商品被放行。
说白了,美国企业根本离不开中国制造,加关税最后疼的是自己人。
姆努钦在华尔街日报上发的那篇文章挺有意思。
他拿财政部的数据说事,2021年美中贸易逆差比2018年还涨了12%。
这位前财长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特朗普那套关税大棒,压根没起到预期效果。
中国海关的数据更打脸。
2021年中美贸易额同比暴涨28.7%,这还是在关税战的背景下。
要我说,两国经济就像一对欢喜冤家,嘴上吵得凶,生意照做不误。
说到台湾问题,必须明确一点: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1年两岸贸易额突破3200亿美元,RCEP生效后这个数字还得涨。
经济规律摆在这儿,某些人再折腾也改变不了大势。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算过一笔账,加征关税让美国物价涨了0.5%。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家更狠,说要是真打全面贸易战,美国GDP增速每年得掉0.3%。
这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中国商务部的报告说得挺实在。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28%的份额,这不是说替代就能替代的。
我认识几个做外贸的朋友,他们都说现在东南亚工厂的质量和效率,跟中国比还是差着档次。
不过话说回来,全球供应链确实在变。
越南这些国家确实抢走了一些订单,但大头还在中国。
麻省理工的专家研究发现,这更像是产业链的自然延伸,而不是什么"替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指出,虽然地缘政治闹得凶,但区域经济一体化该推进还是在推进。
大企业们现在最头疼的,是怎么在复杂环境下保住利润。
有个做进出口的朋友开玩笑说,现在做生意得准备三套账本:美国的、中国的、还有实际的。
数字贸易的崛起可能改变游戏规则。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数字服务要占全球服务贸易的三成。
但说真的,基础设施、人才储备这些硬条件,不是哪个国家说赶上就能赶上的。
经合组织算过一笔账,重建供应链的成本是现在的1.8倍。
我采访过几位企业高管,他们私下都说,除非迫不得已,否则谁也不愿意折腾这个。
毕竟资本家最实在,赚钱才是硬道理。
中国美国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83%的在华美企没打算撤离。
这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有个在上海开了十几年工厂的美籍老板跟我说:"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熟练的工人,还有巨大的市场,去哪儿找更好的地方?"
世贸组织最近裁定美国某些关税措施违规,这事儿挺有意思。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国际贸易这套规则,说到底还是实力说话。
但既然大家都在这个体系里玩,面子上总得过得去。
说到统计数据,联合国的专家提醒要注意统计口径。
比如转口贸易怎么算,不同国家有不同算法。
这就跟做账似的,关键看你想呈现什么效果。
波士顿咨询的报告指出,现在流行"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
但实际操作中,企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个做汽车零部件的德国厂商跟我吐槽:"在墨西哥建厂?光培训工人就花了我们两年时间!"
布鲁金斯学会的专家说得在理,光靠关税解决不了结构性问题。
这就好比发烧吃退烧药,症状缓解了,但病根还在。
美国现在最缺的是实体产业的投资和创新,可惜华尔街那帮人更热衷玩金融游戏。
斯坦福大学搞了个包含23项指标的评估模型,这个思路不错。
评价贸易政策不能光看贸易额,还得看就业、创新、消费者福利这些。
就像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工资,还得看发展前景、工作环境不是?
中国最近又缩减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现在只剩31条限制。
这个开放力度确实可以。
我认识的一些外企高管都说,现在在中国做生意,很多领域比在他们本国还宽松。
G20财长会议公报说要维护供应链稳定,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全球经济现在就像个精密仪器,哪个零件出问题都得影响整体运转。
可惜的是,政客们往往为了选票,非得折腾点动静出来。
说到底,国际贸易就是个利益博弈的游戏。
中国有中国的优势,美国有美国的问题。
但经济规律就摆在那儿,违背规律的事儿,再强势的政府也难以为继。
就像我那位经济学教授常说的:"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上,市场总会教做人。"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