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男子花25万买三手房车,发现比正常配重多40斤,在主驾座椅找到原因
2025-08-29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姓名、地点等细节已做艺术化处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车怎么这么费油?"陈远山看着油表,眉头紧锁。
才开了两天,25万买的三手房车油耗竟然比同款车型高出一倍!
更奇怪的是,每次踩刹车时,主驾驶座椅下总传来"咚咚"的异响。
直到在高速服务区过磅称重时,工作人员的话让他彻底懵了。
"师傅,你这车比标准重量多了40斤!"
01
两个月前,陈远山还在为母亲的病情发愁。
"妈,您的糖尿病需要定期去大医院检查,咱们村里的卫生所设备不行。"陈远山坐在炕沿上,看着日渐消瘦的母亲。
"儿子,别为我花那么多钱了,我这把老骨头..."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陈远山打断了。
"妈,您别这么说,我这些年在工地攒了点钱,就是为了给您看病的。"
陈远山在建筑工地干了整整十年,从小工做到了包工头。
手上的茧子厚得像铁板,但攒下的25万块钱给了他底气。
"我想买辆房车,这样既能带您去各地的大医院看病,又能住宿,一举两得。"
母亲听了直摇头:"房车得多少钱啊?太贵了。"
"妈,您就别操心了,我都打听好了,二手的也就二三十万。"
说干就干,陈远山第二天就请了假,直奔市里的二手车市场。
一进市场,各种车辆琳琅满目,陈远山看得眼花缭乱。
"兄弟,想买什么车?"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中年男人迎了过来。
"我想买辆房车,价格在25万左右的。"陈远山直言不讳。
"房车啊,这边请,我这正好有几辆。"
男人自我介绍叫胡师傅,在这个市场干了十几年了。
陈远山跟着胡师傅转了一大圈,看了好几辆车,不是价格超预算,就是车况太差。
"胡师傅,有没有性价比高一点的?"陈远山有些失望。
胡师傅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有!我想起来了,还真有一辆合适的。"
"什么车?"
"一辆白色的房车,车况很不错,手续齐全,就是..."胡师傅欲言又止。
"就是什么?"陈远山追问。
"就是车主急着要,价格便宜,我怕你不信。"
陈远山来了兴趣:"多少钱?"
"25万,正好符合你的预算。"
胡师傅带着陈远山走到市场角落,一辆白色的房车静静地停在那里。
车身干净,漆面光亮,看起来确实不错。
"这车原价35万,现在25万出手,真的很划算。"胡师傅拍了拍车门。
陈远山围着车转了一圈,仔细检查外观。
"为什么这么便宜?有什么问题吗?"
"没问题,就是前车主急着出国,委托我代卖的。"胡师傅解释道。
"能试驾吗?"
"当然可以。"
陈远山坐进驾驶室,启动车辆,发动机声音平稳,空调、音响等设备都正常运行。
他开着车在市场周围转了一圈,感觉还不错。
"这车是哪年的?"陈远山回来后问道。
"2012年的,跑了不到8万公里,保养得很好。"
陈远山查看了里程表,确实如胡师傅所说。
"手续呢?"
胡师傅从车里拿出一叠证件:"行驶证、登记证书、保险单,一样不少。"
陈远山仔细查看,发现这确实是一辆三手车。
第一任车主叫赵建华,第二任叫王志强,现在的车主信息是胡师傅的公司。
"前两任车主为什么都转手了?"陈远山有些疑惑。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经济原因吧,现在买房车的人还是少数。"
胡师傅看陈远山犹豫,又补充道:"兄弟,实话跟你说,这价格真的很实在了。"
"你要不要?不要的话我就卖给别人了,昨天还有人问这车呢。"
陈远山心里确实很心动,这车无论从外观还是性能来看,都很符合他的需求。
而且价格正好在预算范围内。
"行,我要了。"陈远山咬咬牙做了决定。
"爽快!咱们现在就去办手续。"
两个小时后,所有手续办完,陈远山成了这辆房车的新主人。
开着房车回到村里,邻居们都围了过来。
"远山,这车真漂亮啊!"
"得花不少钱吧?"
"这下你妈看病方便了。"
陈远山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钱花得值。
02
房车买回来的第三天,陈远山决定带母亲去市里的医院检查。
"妈,咱们今天就出发,您看看这车里的设施。"陈远山兴奋地给母亲介绍。
"有床,有小厨房,还有卫生间,就像个小家一样。"
母亲看着车内的设施,眼中满含泪水:"儿子,你太用心了。"
"妈,以后咱们就可以到处走走了,既看病又旅游。"
陈远山启动车辆,带着母亲上路了。
刚开出村子不久,陈远山就发现了异常。
"怎么这么费油?"他看了看油表,比预期下降得快很多。
"是不是车太重了?"母亲在一旁说道。
"可能吧,毕竟是房车,比普通轿车重一些。"陈远山也这么想。
但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他发现油耗明显超出正常范围。
同样是房车,别人百公里油耗12升,他的车居然要18升。
更奇怪的是,每次踩刹车时,座椅下面总有"咚咚"的响声。
"儿子,这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母亲也听到了异响。
"可能是减震器的声音吧,新买的二手车难免有些小毛病。"
陈远山虽然这么安慰母亲,心里却有些不安。
到了医院,陈远山趁母亲检查的时候,仔细检查了一下车辆。
外观没有任何问题,发动机舱也正常,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油耗这么高。
"算了,可能是我想多了。"陈远山自我安慰。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需要经过一个高速服务区。
陈远山想着加个油,顺便让车辆过磅称重,看看是不是超载了。
"师傅,帮忙称一下重量。"陈远山把车开到地磅上。
过磅员看了看显示屏,皱起了眉头。
"师傅,你这车比标准重量多了40斤。"
陈远山愣住了:"不可能吧,我就拉了点生活用品。"
"数据不会错,你看。"过磅员指着显示屏上的数字。
陈远山仔细看了看,确实比这款车型的标准重量多了40斤。
"会不会是你们的秤有问题?"
"我们的秤每天都校准,不会有问题的。"
陈远山百思不得其解,40斤的重量差异确实不小。
难道车里有什么额外的东西?
回到车上,陈远山把车里车外都检查了一遍,除了他们的行李,没有发现任何多余的物品。
"妈,您觉得这车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我也说不上来,就是感觉开起来比较费劲。"母亲想了想说道。
"而且那个响声也挺奇怪的。"
陈远山点点头,决定回家后再仔细检查一下。
03
回到村里后,陈远山总是心事重重。
邻居老张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过来聊天。
"远山,怎么看起来不太高兴?房车有问题?"
"张叔,我总觉得这车有些奇怪,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陈远山叹了口气。
老张围着房车转了一圈:"这车看起来挺不错的啊。"
"就是油耗特别高,而且过磅时发现超重40斤。"
"超重?"老张皱起眉头,"会不会是改装过?"
"应该没有,我买的时候检查过,没有改装痕迹。"
老张又仔细看了看车辆,摇摇头:"我也看不出什么问题。"
"但是40斤的重量差异确实有些奇怪。"
陈远山点点头:"我也觉得不正常。"
"要不你去查查这车的来历?"老张建议道。
"怎么查?"
"车管所不是有记录吗?问问前车主什么情况。"
"你买车的时候问过来历吗?"
"问了,说是三手车,前车主急着出国才便宜卖的。"
"三手车?那就更要小心了。"老张摇摇头。
"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房车还不普及,一般人买了都会开很久,怎么会频繁转手?"
老张的话让陈远山心里更加不安。
"张叔,您觉得我应该怎么办?"
"去查查这车的真实来历吧,心里也好有个底。"
陈远山觉得老张说得很有道理。
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了车管所。
"同志,我想查一下我这辆车的历史信息。"陈远山递上相关证件。
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查询了一会儿:"你这车确实是三手的。"
"第一任车主叫赵建华,第二任叫王志强,现在是你。"
"能告诉我前两任车主的联系方式吗?"
"这个我们不能随便透露,但可以告诉你登记地址。"
陈远山记下了两个地址,决定亲自去了解情况。
先去找第二任车主王志强,地址显示在市里的一个老小区。
陈远山按照地址找到了那栋楼,敲响了房门。
开门的是一个50多岁的男人,看起来比较憔悴。
"您是王志强王师傅吗?"
"我是,你找我有什么事?"王志强有些警惕。
"我是您那辆白色房车的现任车主,想了解一下车辆情况。"
王志强一听到房车,脸色顿时变了。
"你买了那辆车?"
"是的,有什么问题吗?"陈远山察觉到了异常。
王志强犹豫了一下,让陈远山进了屋。
"这车我只开了半年就转手了。"王志强叹了口气。
"为什么这么快就卖了?"
"总觉得不太对劲,心里不踏实。"
陈远山急忙追问:"哪里不对劲?"
"说不上来,就是开着不舒服。"王志强皱着眉头回忆。
"怎么个不舒服法?"
"油耗特别高,而且有时候会有奇怪的声音。"
陈远山听了,心里更加不安了。
"什么声音?"
"好像是从座椅下面传来的,每次刹车都有。"
"我的车也有这个问题!"陈远山激动地说道。
王志强点点头:"看来这车确实有问题。"
"那您知道第一任车主的情况吗?"
"不太了解,只知道叫赵建华,买车的时候卖车的人也说不清楚。"
王志强想了想又说:"当时我也没多想,价格便宜就买了。"
"但开了一段时间总感觉心里不踏实,就转手了。"
"您觉得会是什么问题?"
"我也猜不出来,要不你去找找第一任车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陈远山点点头:"我也想,但不知道怎么联系。"
"车管所不是有登记地址吗?"
"对,我去试试。"
陈远山告别了王志强,按照地址去寻找赵建华。
地址显示在郊区的一个城中村,陈远山费了好大劲才找到。
但当他到达时,发现那里已经是一片空地,房子早就拆迁了。
询问周围的居民,也没人知道赵建华搬到哪里去了。
陈远山感到深深的挫败感,线索似乎到此中断了。
回到家后,他坐在房车里,仔细回想着这几天了解到的情况。
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一个结论:这辆车一定有什么秘密。
陈远山的目光慢慢转向了主驾驶座椅,那个经常发出异响的地方。
他起身去工具箱里拿出撬棍,决定彻底检查一下座椅。
母亲看见他拿着工具,担心地问道:"儿子,你要干什么?"
"妈,我怀疑这座椅下面有问题,想拆开看看。"
"会不会把车弄坏了?"
"不会的,我小心点。"
陈远山深吸一口气,手中的撬棍在主驾驶座椅边缘停留了几秒。
这几天来的种种疑点在他脑海中闪过:异常的油耗、刹车时的异响。
"不管了,今天必须搞清楚!"
他用力一撬,座椅底板应声而开。
然而,当他看清座椅下的东西时,手中的撬棍"咣当"一声掉在地上,瞪大了双眼,整个人如遭雷击般呆立当场……
“妈!我好像闯祸了!怎么办!”
04
座椅下面赫然躺着一个黑色的密封工具箱。
陈远山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将工具箱拿了出来。
工具箱比他想象的要重,表面有些磨损的痕迹,显然已经放置了很长时间。
母亲闻声赶来,看到工具箱也愣住了:"这是从哪来的?"
"就在座椅下面藏着,难怪车子重40斤。"
陈远山试着打开工具箱,发现上面有密码锁。
锁是那种老式的三位数密码锁,看起来很结实。
"这得有密码才能打开。"
"会不会是什么重要的东西?"母亲担心地说道。
"肯定是重要的东西,不然谁会藏得这么隐蔽。"
陈远山拿着工具箱上下打量,发现箱子的材质很好,防水防震,四个角都包着金属护角。
"先别急着打开,咱们想想办法。"
母亲点点头:"这种事情还是要慎重。"
陈远山仔细观察工具箱,发现上面贴着一张小纸条。
纸条已经有些发黄,边缘有些卷曲,显然贴了很久。
纸条上用圆珠笔写着几个数字:0827。
字迹有些模糊,但还能看清楚。
"妈,您看这个,会不会是密码?"
"试试看吧。"
陈远山按照纸条上的数字输入密码,咔嚓一声,工具箱打开了。
箱子里的东西让陈远山和母亲都惊呆了。
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沓沓百元大钞,每一沓都用银行的纸条捆得整整齐齐。
还有几张银行卡用橡皮筋绑在一起,旁边放着一个信封。
箱子的角落里还有一些证件和票据。
"天哪,这得有多少钱啊?"母亲捂着嘴说道。
陈远山粗略数了数,现金至少有十几万。
每一沓都是一万块,他数了十八沓,加起来就是十八万。
"这些钱是谁的?为什么会藏在车里?"
陈远山拿起信封,发现上面写着"给我的妻子和儿子"。
信封已经有些泛黄,字迹工整,显然是用心写的。
"妈,这里有封信。"
"快打开看看。"
陈远山小心地撕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手写的信纸。
信纸是那种普通的作业本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字迹工整,但能看出写字的人心情很沉重。
信的开头写着:"亲爱的小芳和小宇,如果你们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不在了..."
母亲听了,眼圈都红了:"这是遗书啊。"
陈远山继续往下读:"我把咱们家所有的积蓄都放在这里了,总共18万块钱。"
"这是我们家十几年的积蓄,还有我向亲戚朋友借的钱。"
"还有我的银行卡,密码是小宇的生日0827。"
"这些钱本来是给小宇治病用的,现在只能留给你们了。"
"小芳,你一定要坚强,带着小宇好好活下去。"
"小宇的病一定要治,这孩子还小,不能放弃。"
"我知道这些钱可能不够,但先治着,能治多少是多少。"
"小芳,对不起让你受苦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好好补偿你们。"
"对不起,我没能陪你们走到最后。"
信的末尾署名:赵建华,并写着日期是去年3月。
陈远山读完信,整个人都沉默了。
他能想象出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病情有多么绝望,又有多么不舍。
"这是第一任车主留下的钱。"母亲轻声说道。
"信上说给孩子治病用的,孩子一定病得很重。"
"那现在这些钱应该还给他们。"
陈远山点点头:"肯定要还的,这是救命钱。"
"可是咱们怎么找到他们?"
"信上提到了小芳和小宇,应该是赵建华的妻子和儿子。"
陈远山又仔细看了看箱子里的其他东西,发现有一本病历本。
翻开病历本,上面写着患者姓名:赵小宇,诊断:急性白血病。
看到这个诊断,陈远山的心更沉了。
白血病,这可是个要命的病,治疗费用肯定很高。
难怪赵建华要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
母亲看了病历,也红了眼圈:"这孩子太可怜了。"
"妈,咱们一定要把钱还给他们。"
母亲想了想说:"你再去车管所查查,看能不能找到更详细的信息。"
"对,我明天就去。"
陈远山小心地把钱和信放回工具箱,锁好密码。
这一夜,他几乎没有合眼,满脑子都在想着赵建华一家的情况。
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病,竟然想出这样的办法藏钱。
可见他对妻子和儿子的爱有多深。
05
第二天一早,陈远山就赶到了车管所。
昨天接待他的工作人员还没上班,他在门口等了半个小时。
"同志,我昨天查过我那辆车的信息,能再帮我查查第一任车主的详细资料吗?"
工作人员有些为难:"个人信息我们不能随便透露。"
"是这样的,我在车里发现了一些东西,应该是第一任车主留下的。"陈远山解释道。
"什么东西?"
"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我想物归原主。"
工作人员想了想:"你稍等,我请示一下领导。"
陈远山在大厅里坐立不安地等了二十分钟。
他不停地看表,心里急得不行。
那个孩子的病不能拖,每一天都很珍贵。
过了一会儿,一个中年领导走了过来。
"你说在车里发现了第一任车主的东西?"
"是的,应该是很重要的东西,我想还给他们。"
"什么东西?你能说具体点吗?"
陈远山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说实话。
"是一些现金和信。"
领导听了,表情严肃起来:"你确定?"
"确定,信上写得很清楚,是留给妻子和儿子的。"
"那这件事就比较复杂了,你稍等一下。"
领导回到办公室打了几个电话,陈远山能听到他在和别人商量这件事。
"我们查到第一任车主赵建华确实在去年出了车祸。"
"车祸?"陈远山心里一沉,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听到确切消息还是很难受。
"那他的家人呢?"
"有妻子和一个儿子,住在东城区。"
"孩子多大了?"
"应该十来岁吧,具体的我们也不太清楚。"
"能告诉我地址吗?我想把东西还给他们。"
领导考虑了一下:"这样吧,我们派人陪你一起去,确保东西能安全交给他们。"
"而且这种事情需要有见证人,避免产生误会。"
陈远山连连点头:"太好了,谢谢您。"
"我们下午过去,你把东西带着。"
"好的,我现在就回去拿。"
下午,陈远山带着工具箱,在车管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东城区的一个老小区。
小区建于九十年代,楼房外墙已经斑驳,很多地方的墙皮都脱落了。
楼道里光线昏暗,楼梯扶手也有些松动,看起来很久没有修缮过。
陈远山注意到,这里的住户大多是收入不高的普通家庭。
他们爬到四楼,走到一扇贴着福字的木门前。
车管所的张同志轻轻敲门。
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脸色憔悴,穿着朴素。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碎花衬衫,头发随意地扎成马尾。
眼角有明显的疲惫,显然生活很不容易。
"请问您是赵建华的妻子吗?"车管所的工作人员问道。
女人一听到赵建华的名字,眼圈立刻红了:"是的,我是。"
"我姓张,是车管所的,这位是陈师傅,是您丈夫那辆房车的现任车主。"
"房车?"女人有些困惑,显然不知道丈夫还有一辆房车。
"小芳,是谁啊?"屋里传来一个虚弱的声音。
"是找爸爸的。"女人回答道,声音有些哽咽。
陈远山听到这个声音,心里更加难受了。
那一定是小宇的声音,听起来确实很虚弱。
"张同志,我们进去说吧。"女人让开了门。
房间很小,大概只有五十平米,家具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
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躺在沙发上,脸色苍白,身体瘦弱。
他盖着一条有些旧的毛毯,头发稀疏,显然是化疗的结果。
但眼神还是很清亮,看到有客人来,努力想要坐起来。
"小宇,这些叔叔是来看你的。"女人温柔地对孩子说道。
孩子虚弱地点点头,努力坐起身来,但显然很费力。
"赵师傅,您丈夫在车里留了一些东西,我们今天来归还。"张同志说道。
"什么东西?建华还能留下什么?"赵建华的妻子疑惑地问道。
从她的语气可以听出,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确实很困难。
陈远山把工具箱拿了出来:"就是这个。"
女人看到工具箱,愣住了:"这个箱子我见过,是建华的。"
"他平时总是把这个箱子锁得严严实实的,从来不让我碰。"
"您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不知道,他说是工作上的东西,让我别管。"
"现在想起来,他每次看这个箱子的时候,表情都很奇怪。"
陈远山打开工具箱,女人看到里面的现金和银行卡,当场就哭了出来。
"建华,你这个傻子,原来钱在这里。"
陈远山拿出那封信:"赵嫂子,您看看这个。"
女人颤抖着手接过信,一边看一边流泪。
"建华说要出去打工赚钱给小宇治病,原来是把钱藏起来了。"
"他一定是怕家里不安全,才想出这个办法的。"
"这个傻子,藏得这么深,如果你们不来,我永远也找不到。"
她又看了看那些银行卡:"这些卡我都不知道密码。"
"信上写了,密码是小宇的生日。"陈远山提醒道。
"赵嫂子,这些钱您赶紧收着,给小宇治病要紧。"
女人推辞道:"不行,这车是你买的,钱应该归你。"
"不能这么说,这本来就是赵师傅留给您们的。"
"而且信上写得很清楚,就是给小宇治病用的。"
车管所的张同志也说道:"陈师傅说得对,这钱本来就是你们家的。"
"从法律角度来说,这些财产确实应该归你们所有。"
女人接过钱箱,泣不成声:"建华,你看到了吗?小宇有救了。"
"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我一定会把小宇养大成人。"
床上的孩子虽然虚弱,但听到可以治病了,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叔叔,谢谢您把爸爸的钱送回来。"小宇虚弱地说道。
声音很小,但吐字很清楚,看起来是个懂事的孩子。
"你爸爸是个很好的父亲,他很爱你们。"
赵建华的妻子擦干眼泪:"陈师傅,这钱我们收下了,但是您的车钱..."
"赵嫂子,您别这么说,救孩子要紧。"
"可是您花了25万买车,现在..."
"钱的事您别操心,小宇的病不能再拖了。"
陈远山从内心深处感到,这样做是对的。
虽然自己损失了买车的钱,但能帮助这个家庭,他心里反而很踏实。
这比拥有一辆房车更有意义。
"赵嫂子,您赶紧带小宇去医院吧,别耽误了治疗。"
"好,我明天就去联系医生。"
"我们一直在排队等床位,现在有了钱,应该能尽快安排手术。"
陈远山又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您随时联系我。"
"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能帮一点是一点。"
临走前,小宇拉住陈远山的手:"叔叔,等我病好了,我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
陈远山眼圈红了:"好孩子,叔叔等着你康复的好消息。"
"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06
一周后,陈远山接到了电话。
"陈师傅,小宇的手术很成功,医生说恢复得很好。"
电话里传来小宇虚弱但高兴的声音:"叔叔,我的手术成功了!"
陈远山听了,眼圈都湿了:"太好了,叔叔真为你高兴。"
"你要好好休养,争取早日康复。"
"叔叔,等我出院了,我要去看您。"
"好,叔叔等着你。"
陈远山放下电话,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虽然自己损失了钱,但能救一个孩子的命,真的很值得。
母亲也很高兴:"儿子,你看,好人有好报,那孩子的手术成功了。"
"妈,我觉得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很快,这个故事在当地传开了,很多人都被感动了。
有爱心人士主动联系陈远山,要资助他重新买车。
还有企业老板表示,愿意免费提供一辆房车给陈远山使用。
陈远山婉言谢绝了这些好意:"大家的心意我领了,但我不能要。"
"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
"如果因为做好事而得到回报,那就变味了。"
但是善意的人们还是没有放弃帮助他。
一家房车销售公司的老板找到陈远山。
"陈师傅,我被您的善举感动了,我想以成本价卖给您一辆房车。"
"这样您既帮助了别人,也实现了带母亲看病的愿望。"
"而且我们公司也想做一些公益活动,您就给我们这个机会吧。"
陈远山考虑了很久,最终接受了这个提议。
用剩余的积蓄加上胡师傅退的钱,陈远山买了一辆二手房车。
虽然没有之前那辆新,但足够用了。
而且这次买车的经历让他学会了更仔细地检查车辆。
带着母亲再次上路时,陈远山心里很平静。
他觉得,能够帮助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这比拥有什么物质财富都更有意义。
母亲坐在副驾驶位上,看着认真开车的儿子,心里满是自豪。
"儿子,妈妈以你为荣。"
"妈,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好人。"
陈远山笑了笑,专心致志地开着车。
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的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温暖。
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这颗善良的心。
三个月后,小宇完全康复了,还给陈远山寄来了一张手绘的贺卡。
卡片上画着一辆白色的房车,旁边写着:"谢谢叔叔,我一定好好学习。"
陈远山把这张贺卡珍藏起来,这是他收到过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