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做对40条历史典故题,读懂半个中国
2025-09-18
中国历史典故40道选择题(含答案及解析)
1.典故“炎黄子孙”中,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祖先的两位部落首领是?()
A.黄帝与蚩尤
B.炎帝与黄帝
C.尧与舜
D.舜与禹
2.典故“周公吐哺”里,周公“一饭三吐哺”的行为,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A.生活节俭,爱惜粮食
B.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C.敬畏神灵,重视祭祀
D.忠诚君主,恪尽职守
3.典故“管鲍之交”讲述了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下列哪一事件最能体现两人的信任?()
A.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助其成为齐国宰相
B.管仲多次欺骗鲍叔牙,鲍叔牙仍选择原谅
C.两人共同经商,管仲多分钱却被鲍叔牙理解
D.管仲率军击败鲍叔牙,后主动认错求和
4.典故“秦晋之好”最初的含义,是指秦国与晋国之间通过哪种方式巩固关系?()
A.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B.互通婚姻,政治联姻
C.开展边境贸易合作
D.共同讨伐其他诸侯国
5.典故“楚王问鼎”中,楚庄王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其真实目的是?()
A.想收藏九鼎,彰显财富
B.好奇九鼎的制作工艺
C.试探周王室实力,图谋取代
D.为了祭祀需要,借用九鼎
6.典故“车同轨、书同文”是秦始皇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方便文化艺术交流
B.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C.提升军队作战效率
D.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播
7.典故“鸿门宴”中,刘邦能从充满杀机的宴会中逃脱,关键原因不包括?()
A.张良的谋略与临场应变
B.樊哙的勇猛护主,震慑项羽
C.项羽的优柔寡断与轻信
D.韩信率军在外牵制项羽兵力
8.典故“霸王别姬”发生时,项羽正面临怎样的困境?()
A.刚在巨鹿之战中战败,士气低落
B.被刘邦的军队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
C.刚攻占咸阳,遭到诸侯联合反对
D.与刘邦约定“楚河汉界”后,刘邦毁约进攻
9.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萧何对韩信的命运产生了关键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萧何举荐韩信为将,后又与吕后设计处死韩信
B.萧何始终支持韩信,却因刘邦猜忌而无力保护
C.萧何因嫉妒韩信才华,先重用后陷害
D.韩信因得罪萧何,被其诬陷谋反
10.典故“三顾茅庐”中,刘备多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主要是为了?()
A.邀请诸葛亮帮助训练军队
B.请诸葛亮制定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
C.向诸葛亮请教治理地方的方法
D.让诸葛亮出面调解与东吴的矛盾
11.典故“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东汉政权
B.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吴
C.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三分基础
D.曹丕废汉献帝建魏,东汉正式灭亡
12.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司马昭之心”指的是他的什么野心?()
A.想削弱地方诸侯,加强中央集权
B.想取代曹氏政权,夺取皇位
C.想与蜀汉、东吴结盟,平分天下
D.想废除科举制,恢复世袭制
13.典故“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重大动乱,这场动乱的主要后果是?()
A.西晋经济繁荣,国力大增
B.西晋统治崩溃,引发“五胡乱华”
C.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频繁
D.士族门阀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14.典故“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交战双方是?()
A.东晋与前秦
B.西晋与匈奴
C.南朝宋与北魏
D.东吴与西晋
15.典故“杨坚建隋”中,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为打破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发展农业
B.开创科举制,以考试选拔官员
C.废除郡县制,实行分封制
D.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队实力
16.典故“玄武门之变”后,哪位皇子继承皇位,开启了“贞观之治”?()
A.太子李建成
B.秦王李世民
C.齐王李元吉
D.赵王李元景
17.典故“玄奘西行”中,玄奘法师历经千难万险前往天竺,主要目的是?()
A.游览西域各国,记录地理风貌
B.代表唐朝与天竺建立外交关系
C.求取佛教真经,解决佛学分歧
D.寻找西域奇珍,献给唐太宗
18.典故“房谋杜断”中,“房”和“杜”分别指唐朝的两位名臣,他们的特长是?()
A.房玄龄善断,杜如晦善谋
B.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
C.房玄龄善军事,杜如晦善内政
D.房玄龄善内政,杜如晦善军事
19.典故“日月同天”与武则天有关,她改国号为“周”称帝后,对唐朝发展的贡献是?()
A.废除科举制,恢复九品中正制
B.破格用人,奖励农桑,为“开元盛世”奠基
C.闭关锁国,断绝与外国的交流
D.加重赋税,导致民不聊生
20.典故“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哪位皇帝的治理?()
A.唐太宗李世民
B.武则天
C.唐玄宗李隆基(前期)
D.唐高宗李治
21.典故“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动叛乱的两位主要人物是?()
A.安禄山与史思明
B.黄巢与王仙芝
C.朱温与李克用
D.安禄山与黄巢
22.典故“五代十国”中,“五代”是指中原地区相继更替的五个政权,下列不属于“五代”的是?()
A.后梁
B.后唐
C.后蜀
D.后周
23.典故“杯酒释兵权”中,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何种方式解除了开国将领的兵权?()
A.设宴劝说,以财富和闲职换取兵权
B.罗织罪名,将将领贬官流放
C.发动兵变,武力剥夺兵权
D.制定法规,逐步削弱兵权
24.典故“南唐后主”指的是李煜,他在历史上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A.政治治理,使南唐国力强盛
B.军事谋略,多次击败北宋军队
C.文学创作,尤其词的成就极高
D.科技发明,推动手工业发展
25.典故“杨家将”讲述了杨氏祖孙三代的抗辽故事,这一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6.典故“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哪个政权签订的和平协议?()
A.辽
B.西夏
C.金
D.蒙古
27.典故“靖康之耻”中,金兵俘获北宋两位皇帝,导致哪个朝代灭亡?()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8.典故“精忠报国”与岳飞有关,岳飞率领的抗金军队被称为?()
A.戚家军
B.岳家军
C.杨家军
D.秦军
29.典故“一代天骄”指的是成吉思汗,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B.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C.击败南宋,攻占临安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0.典故“忽必烈建元”中,忽必烈灭亡了哪个政权,最终实现全国统一?()
A.辽
B.金
C.西夏
D.南宋
31.典故“靖难之役”是明朝初期的内战,发动者燕王朱棣的借口是?()
A.“清君侧,诛奸臣”
B.“废昏君,立明君”
C.“复旧制,反新政”
D.“讨逆贼,保社稷”
32.典故“郑和下西洋”中,郑和七次出海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宣扬明朝国威,加强中外交流
B.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C.拓展海外贸易,获取稀有物资
D.征服海外各国,建立殖民统治
33.典故“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明英宗朱祁镇
D.明宪宗朱见深
34.典故“东林党争”中,东林党人主要反对的势力是?()
A.地方藩王势力
B.宦官阉党势力
C.外戚专权势力
D.少数民族政权
35.典故“清兵入关”中,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直接原因是?()
A.明朝灭亡,想借清兵恢复明朝
B.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产生矛盾
C.为了投靠清朝,谋求高官厚禄
D.受到清朝的武力威胁,被迫投降
36.典故“三藩之乱”中,“三藩”指的是清朝初期的三位藩王,下列不属于“三藩”的是?()
A.吴三桂
B.尚可喜
C.耿精忠
D.多尔衮
37.下列典故中,与“春秋时期”相关的是?()
A.杯酒释兵权
B.管鲍之交
C.靖康之耻
D.三顾茅庐
38.下列典故中,体现“君主善于纳贤用才”的是?()
A.周公吐哺
B.霸王别姬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
39.下列典故中,标志着“政权分裂局面结束,国家统一”的是?()
A.杨坚建隋灭陈
B.靖难之役
C.安史之乱
D.土木之变
40.下列典故中,与“反抗外来侵略或民族压迫”直接相关的是?()
A.岳飞抗金
B.鸿门宴
C.房谋杜断
D.郑和下西洋
答案
1.B 2.B 3.A 4.B 5.C 6.B 7.D 8.B 9.A 10.B
11.B 12.B 13.B 14.A 15.B 16.B 17.C 18.B 19.B 20.C
21.A 22.C 23.A 24.C 25.B 26.A 27.B 28.B 29.B 30.D
31.A 32.D 33.C 34.B 35.B 36.D 37.B 38.A 39.A 40.A
解析
1.解析:“炎黄子孙”典故源于黄帝与炎帝的部落融合。黄帝联合炎帝击败蚩尤后,两族逐渐整合,成为华夏族核心,后人遂以“炎黄子孙”代指中华民族。A中蚩尤是被击败的部落首领,C、D中尧、舜、禹是后续部落联盟首领,均与典故核心无关。
2.解析:“周公吐哺”指周公为接待贤才,多次中断吃饭、吐出食物。这一行为直接体现其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品质,而非节俭、祭祀或忠诚的单一体现,故B正确。
3.解析:“管鲍之交”的核心是鲍叔牙对管仲的赏识与举荐。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向齐桓公力荐,使管仲成为齐国宰相并助齐桓公称霸,最能体现两人信任;C是两人早年经商的小事,A更贴合典故核心意义,B、D与典故史实相悖。
4.解析:“秦晋之好”最初指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为巩固政治关系多次通婚(如晋文公重耳娶秦穆公之女),本质是政治联姻,A、C、D均非典故原始含义。
5.解析:九鼎是周朝王权象征,“楚王问鼎”表面是问鼎的规格,实则是楚庄王试探周王室实力,暴露其取代周室、争夺天下的野心,A、B、D均未触及典故背后的政治意图。
6.解析:“车同轨、书同文”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消除地域差异、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的举措,A、C、D是次要影响,B为核心目的。
7.解析:“鸿门宴”中刘邦逃脱,依靠张良谋略、樊哙勇猛及项羽的优柔寡断;此时韩信尚未成为重要将领,无兵力牵制项羽,D不属于关键原因。
8.解析:“霸王别姬”发生在楚汉战争末期,刘邦用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于垓下,楚军四面楚歌,项羽与虞姬诀别后自刎,A、C、D均不符合典故时间线与背景。
9.解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韩信因萧何举荐而成为大将,后又因萧何与吕后设计而被杀,萧何对韩信命运起关键作用;B、C、D均与典故史实不符。
10.解析:“三顾茅庐”中,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核心是请其出山,制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的兴复汉室战略,A、C、D均非主要目的。
11.解析:“三国鼎立”需三国均称帝: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9年孙权建吴,至此局面正式形成;C是奠定基础,A、D仅为单一政权变化,均不符合“正式形成”的条件。
12.解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源于曹髦对司马昭专权的不满,司马昭的“心”是取代曹氏政权、夺取皇位的野心,A、C、D均与典故含义不符。
13.解析:“八王之乱”是西晋宗室争夺皇位的混战,导致西晋国力衰退、统治崩溃,为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创造条件,A、C、D均与动乱后果相悖。
14.解析:“淝水之战”是383年东晋与前秦的战役,东晋以8万兵力击败前秦80万大军,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B、C、D均非交战双方。
15.解析:“杨坚建隋”后,为打破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以考试选拔官员;A是经济措施,C、D与选官制度无关。
16.解析:“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被立为太子,不久继承皇位,即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A、C、D均未继承皇位。
17.解析:“玄奘西行”的核心目的是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前往天竺求取真经,A、B、D均非主要目的。
18.解析:“房谋杜断”指房玄龄善于提出计谋,杜如晦善于分析并做出决断,两人配合辅佐唐太宗,A、C、D均不符合两人特长定位。
19.解析: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为后续“开元盛世”奠定基础;A、C、D均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策及影响相悖。
20.解析:“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开元年间)励精图治的结果,政治清明、经济繁荣;A是贞观之治,B是武周时期,D是唐高宗时期,均不符合。
21.解析:“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是唐末农民起义,C是唐末藩镇割据势力,均与“安史之乱”无关。
22.解析:“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蜀是“十国”中的政权,不属于“五代”,故C正确。
23.解析:“杯酒释兵权”中,宋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等开国将领,以“君臣相疑”为由,劝说将领交出兵权,以财富和闲职作为补偿,和平解除兵权;B、C、D均不符合典故中“和平劝说”的方式。
24.解析:“南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无建树,南唐最终被北宋灭亡,但他在文学上成就极高,尤其亡国后所作的《虞美人》等词流传千古,A、B、D均与史实不符。
25.解析:“杨家将”的抗辽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为北宋抵御辽军,A、C、D均不符合朝代背景。
26.解析:“澶渊之盟”是1004年北宋与辽在澶州签订的和平协议,约定宋每年给辽岁币,双方维持长期和平;B、C、D均非协议签订对象。
27.解析:“靖康之耻”是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导致北宋灭亡;南宋是宋徽宗之子赵构在临安建立的政权,A正确。
28.解析:“精忠报国”是岳飞的典故,他率领的抗金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被称为“岳家军”;A是戚继光的军队,C是杨家将的军队,D是秦朝军队,均不符合。
29.解析:“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A、C、D是其孙忽必烈的功绩,均与成吉思汗无关。
30.解析:忽必烈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亡南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A、B、C是蒙古政权此前灭亡的政权,均不符合“最终统一”的条件。
31.解析:“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以建文帝身边有“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由,打着“清君侧,诛奸臣”的旗号起兵,B、C、D均非其起兵借口。
32.解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包括宣扬国威、寻找建文帝、拓展贸易,但其核心是和平交流,从未有征服海外、建立殖民统治的意图,D不属于主要目的。
33.解析:“土木之变”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兵败被俘;A、B、D均未经历此事件,C正确。
34.解析:“东林党争”是明末东林党人以东林书院为据点,反对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阉党专权,A、C、D均非其主要反对势力。
35.解析:“清兵入关”前,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掳走等矛盾,引清兵入关共同对抗农民军,A、C、D均不符合直接原因。
36.解析:“三藩之乱”中的“三藩”是吴三桂(云南)、尚可喜(广东)、耿精忠(福建);多尔衮是清朝初期的摄政王,并非藩王,D不属于“三藩”。
37.解析:“管鲍之交”发生在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均为春秋人物);A是北宋典故,C是南宋典故,D是三国典故,B正确。
38.解析:“周公吐哺”体现周公为招揽贤才而放下个人事务,是君主(或重臣)善于纳贤用才的典范;B是悲剧结局,C、D是动乱事件,均不符合。
39.解析:杨坚建立隋朝后,589年灭亡陈朝,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B是明朝内战,C是唐朝动乱,D是明朝军事失败,均不符合“统一”的含义。
40.解析:“岳飞抗金”是南宋岳飞率领岳家军抵抗金朝(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保卫中原地区,直接体现反抗民族压迫;B是内部权力斗争,C是贤臣辅佐,D是和平交流,均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