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亿成本的《戏台》最终获得了4.1亿票房,可陈佩斯依旧亏损超千万!
2025-09-19
在影视行业的喧嚣版图里,票房数字常常是外界衡量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指标。当陈佩斯执导并主演的《戏台》以4.1亿票房收官时,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尚可的成绩。可深入剖析,这背后却藏着让人心酸的亏损故事,陈佩斯及其团队,乃至投资方欢喜传媒,都深陷这场票房与成本的泥沼之中。
电影行业的分账规则如同一个复杂的迷宫。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首先要划出5%作为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再扣除3.3%的增值税及附加 。以《戏台》4.1亿票房来算,这两项扣除后,剩余约3.66亿进入分账环节。而在这部分里,影院要拿走52%左右的份额,约1.91亿;院线和发行方分走13%,大概4823万;最终落到制片方手里的,仅仅只有35%,也就是1.37亿左右。这可怜的分成,在2亿成本的重压下,无疑是杯水车薪,亏损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为了让《戏台》从银幕上原汁原味地展现民国戏曲世界,剧组可谓是不计成本。为了还原民国戏院的质感,他们摒弃了便宜又省事的绿幕特效,真金白银地实景搭建了一座能容纳几百人的戏楼。木材砖瓦加上施工费用,就耗费了近4000万。一个开头的蒸汽火车镜头,剧组找来老式列车改造,单趟拍摄成本超百万。再加上黄渤等演员的片酬(业内推测黄渤片酬在2000万左右 ),这些前期制作费用已然是天文数字。
宣发阶段同样烧钱如流水。剧组跑了15个城市进行路演,71岁的陈佩斯不辞辛劳亲自站台宣传。票补力度大到每张15元,还在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投放广告,林林总总加起来,宣发费用超过6000万。如此高额的投入,只为让这部饱含戏曲文化与黑色幽默的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可结果却不尽人意。
《戏台》的目标人群与当下电影院的主流消费群体出现了严重错位。电影海报上明确标注“未满16周岁请等候”,这虽体现了分级意识,却也主动放弃了一部分观众。影片中长达五分钟的京剧唱段,还有带着戏曲术语的台词,对中老年观众来说或许是情怀满满,可对年轻观众而言,却是观影的巨大门槛。数据显示,《戏台》购票用户里,40岁以上观众占比超60%,而18 - 28岁的年轻观众仅占15%,远低于暑期档平均35%的占比。如今影院的消费主力是年轻女性,她们更偏爱青春爱情、悬疑推理等题材,且《戏台》缺乏合家欢属性,难以吸引家长带孩子观看,票房空间被大大压缩。
档期选择也成为了《戏台》的致命伤。影片于7月25日上映,前有上映10天口碑正盛的《南京照相馆》,后有全年龄向的爆款《浪浪山小妖怪》。《南京照相馆》凭借小人物的家国情怀打动人心,《浪浪山小妖怪》则戳中年轻人打工共鸣并吸引小孩。夹在中间的《戏台》,喜剧优势难以凸显,排片从首周的18%迅速被压缩到第二周的8% ,单日票房从3000万暴跌到500万,即便后来延长上映密钥,也只能在冷门场次艰难求生。
尽管《戏台》在豆瓣收获了8.0的高分,观众评价几乎零差评,可在残酷的市场面前,高口碑并未转化为高票房。陈佩斯或许怀揣着对电影艺术与传统戏曲传承的深厚情怀,想要打造一部别具一格的作品,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对于投资方欢喜传媒来说,《戏台》的亏损只是这个暑期档噩梦的一部分,此前陈可辛执导、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悬案》(上集)也遭遇票房滑铁卢,两部电影让其在两个月内亏损近2.7亿。在这场电影的商业博弈里,《戏台》以2亿成本换来4.1亿票房,却让陈佩斯依旧亏损超千万的故事,成为了行业内关于理想与现实、情怀与市场激烈碰撞的典型案例 ,也给后来者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如何平衡商业考量,是每一部电影都必须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