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东战火升级,美拒巴总统签证欲阻建国,伊朗核危机再起上合求生
2025-10-07
中东,这片古老的土地,近来再次被战火的阴影笼罩。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步步升级,内塔尼亚胡总理一声令下,六万预备役整装待发,剑指加沙城,区域冲突的烈度瞬间拉满。
这股紧张的暗流,早已不满足于战场的喧嚣,它正悄然蔓延至全球各大舞台。联合国等国际多边平台,本应是维护和平的基石,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化冲击与工具化威胁。
外交场上的冷枪
就在这片紧张气氛中,美国国务院于8月29日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拒绝向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及其约80名高级官员发放赴美签证,同时吊销了部分已有的通行证。此举,无疑是直接阻断了巴勒斯坦代表团参与即将到来的联合国大会之路。
这一决定,恰逢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建国支持度持续走高之际。自7月以来,多国纷纷表态,计划在联大舞台上承认巴勒斯坦国。美国的这一手,无疑为本就敏感的国际外交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其实早在8月18日,美国就已向全球使领馆发出了明确指令,依据《移民和国籍法》第221条,拒签所有仅持巴勒斯坦护照者的非移民签证申请。这一禁令,将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巴勒斯坦公民。
美方官员辩称,此举是由于巴方“破坏和平进程”并“单方面推动建国”。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公开对美国的签证立场表示感谢,认为这有助于以方的行动,其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
签证:一把无形利刃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对此表示了强烈谴责,直指美方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总部协定》,是对巴勒斯坦政治权利的粗暴侵犯。总统府发言人正积极与阿拉伯国家及盟友沟通,呼吁国际社会向美国施加压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也随即强调,将依据《联合国总部协定》与美方进行交涉,确保所有成员国和观察员国能够顺利参会,维护联合国大会的尊严。
回溯历史,美国将签证政策作为“政治武器”已非首次。1988年,美国就曾拒绝向阿拉法特发放签证,阻止其出席联大。
2014年,伊朗驻联合国大使同样遭遇拒签,近期伊朗外长也面临类似困境。美国对中俄等大国也曾采取“技术性拖延”策略,例如2019年中国代表团错过国际宇航联大会,俄罗斯外交官也屡遭拒签,真是让人唏嘘。
美方此举,意图通过操纵签证,压制巴勒斯坦的声音,掩盖加沙地区的真实局势,削弱其国际地位,甚至可能将联合国大会变成其“私人会客厅”。这种策略,也反映出美国对国际社会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趋势的深切不满和焦虑。
多国态度:口惠而实不至?
尽管美国采取了如此强硬的立场,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度却在不断攀升。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已有147国承认巴勒斯坦国。
自7月以来,法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西方国家也表示计划在联大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无疑显示出国际共识正在逐步形成。
然而,面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西方国家口头呼吁和平的表态居多,但实际制裁以色列的举措却寥寥无几。这种口头与行动上的反差,使得国际社会的立场显得微妙而复杂,不得不说,现实是残酷的。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公开批评美国的拒签决定“不可接受”。他计划于9月2日与沙特王储在纽约共同主持“两国方案”国际会议,试图为中东和平进程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无疑是给紧张局势注入了一丝希望。
核议题:欧洲的耐心告罄
与此同时,国际舞台的另一焦点转向了伊朗核问题。8月26日,英法德三国启动了对伊朗的“核制裁”倒计时。
三国要求伊朗在30天内放弃核计划,否则将面临联合国全面制裁。这一举动,使得本已复杂的中东局势,又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无疑是火上浇油。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对此表达了强烈抗议,谴责欧洲的“双标”行为,并警告若遭制裁,伊朗将终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
他强调,只要以色列持续空袭伊朗目标,核问题就无从谈起,将核问题与地区安全紧密挂钩,这番话语掷地有声,也显示了伊朗的强硬立场。
区域自保:另辟蹊径
面对外部压力,伊朗也积极寻求区域内的合作与支持。9月1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上合组织峰会提议设立外长委员会。
该委员会旨在应对中东安全危机,寻求区域层面的解决方案。尽管上合组织坚持“不结盟”原则,未直接采纳伊朗设立外长委员会的提议。
但上合组织同意加强非结盟式的安全合作,包括情报共享和联合军演。这为伊朗在区域内寻求有限支持提供了一条折中路径,也反映出地缘政治格局下的多方博弈,真是世事如棋,步步为营。
笔者以为
当前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与国际外交的激烈博弈,深刻揭示了国际秩序和多边主义机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美国利用签证等外交工具干预国际事务,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持续升级。
西方国家在区域冲突中的摇摆态度,以及伊朗的强硬应对,共同编织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图景。国际社会亟需在动荡中寻求新的平衡点,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同时重新审视并维护全球合作的基石,这恐怕是当下最紧迫的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