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天专家:原本以为电磁弹射很难,因为美国福特号航母测试3年5个月,都没解决的问题,“福建舰”两年就完美解决了

2025-10-09

9月22日,当新华社发布福建舰成功弹射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的消息时,大洋彼岸的CNN用“震惊”一词来形容他们的心情。

而英国《经济学人》则更进一步,点出了一个让他们尤其“难受”的事实: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电磁弹射系统从航母上发射隐形战斗机的国家。

这则新闻,让台湾中天电视台一位专家过去的一段感慨,在今天听来,显得格外讽刺和意味深长。

他大概是说:我们原来以为电磁弹射很难,因为美国的“福特”号航母,为了这个系统,反反复复测试了3年5个月。而它的二号舰“肯尼迪”号,更是从2015年开工,预计要到2027年才能交付,光测试就不知道要花多少年。

这种龟速,一度让我们很多人产生了一种错觉:电磁弹射这项技术,是不是难于上青天?

结果,我们的福建舰出来了。从2024年5月首次海试,到2025年9月完成三型战机起降,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仅成功了,还顺手拿下了“全球首次弹射五代机”的桂冠,把美国的F-35C和“福特”号甩在了身后。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不是电磁弹射技术难,而是对美国来说,难。

为什么对美国来说难?

因为“福特”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背负了太多“KPI”的产物。它一口气堆砌了23项革命性新技术,从电磁弹射到先进阻拦,再到全新的核反应堆。这种“大跃进”式的研发思路,听起来很酷,但实际后果就是,各个系统之间互相掣肘,故障率居高不下,像一串绑在一起的鞭炮,一个不响,个个都哑火。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他们那套引以为傲的军工复合体,已经开始变得臃肿、低效。一个项目,从国会扯皮到层层分包,再到无休止的预算超支和工期延误,早已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场复杂的利益博弈。

而我们是怎么做的?

福建舰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更“笨”,但实际上更聪明的路。我们没有在核动力上冒进,而是集中力量,先攻克常规动力下的电磁弹射这个核心难题。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们避开了“福特”号那种系统性风险。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技术路线可能从一开始就不同。外界普遍猜测,美国用的是交流电弹射方案,而我们另辟蹊径,采用了技术上更先进、能量转换效率更高的中压直流方案。这意味着,我们不是在模仿,而是在理解了底层逻辑之后,做出了更优的选择。

这背后,是我们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支撑。它不像美国的军工巨头那样,被华尔街的财报和国会的政治斗争所绑架,而是可以为了一个明确的国家目标,进行最高效的资源调配和最坚决的技术攻关。

当一个国家,能把航母的建造当成“两弹一星”那样的系统工程来推进时,它的效率和爆发力是惊人的。

所以,当CNN还在惊叹福建舰的技术飞跃,当“商业内幕”网站还在分析“肯尼迪”号为何一再推迟交付时,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艘航母的下水,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工业强国,向旧有的技术霸权发起的正面挑战。

这场竞赛,我们是被迫入局的。但一旦入了局,我们就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定义规则。

他们用几十年的航母经验,给我们划定了“滑跃起飞”的起点。我们就用最短的时间,从“辽宁”舰、“山东”舰,一路奔向电磁弹射。他们想用技术壁垒把我们挡在门外,我们就干脆自己造门,甚至造一座更好的城楼。

现在,球踢回了美国人那边。“福特”号还在为F-35C的上舰问题头疼,“肯尼迪”号的船坞里,工人们看到的,或许是中国福建舰在远海大洋上弹射歼-35的震撼画面。

那种心情,想必五味杂陈。

原来,你以为遥不可及的山巅,别人已经插上了旗帜。不是山太高,而是你走错了路,绕了太多不必要的弯。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