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增程车开了3年,越用越难受,果断卖掉,痛点不吐不快!
2025-10-10
近几年来,增程式电动汽车在国内市场可以说是一匹黑马,凭借着“可油可电、没有里程焦虑”的独特优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
它描绘了一幅非常美好的用车蓝图:在城市里,你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享受着低廉的电费和静谧的驾驶感受;而出远门时,它又能化身为一辆混动车,随时可以去加油站补充能量,彻底告别了纯电车主们最头疼的续航焦虑问题。
听起来,这几乎是当前最完美的出行解决方案。
然而,随着第一批增程车主的使用周期进入第三、第四个年头,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在网络上浮现。
最近,一位车主分享了自己开了三年增程车后,最终“忍痛割爱”将其卖掉的经历,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无奈和失望,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这不禁让人思考,被誉为“没有短板”的增程汽车,为何会让一些早期用户感到“越用越难受”?
这背后究竟是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还是消费者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首先,续航里程的“现实骨感”是许多车主遇到的第一个坎。
在宣传材料上,厂家标注的CLTC纯电续航里程通常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数字,比如200公里甚至更高,这让很多人产生了“充一次电用一周”的美好预期。
但实际使用下来,情况却大相径庭。
根据那位车主的反馈,官方宣称的续航在他手里基本要打个六折。
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气候温和的春秋季节,实际能跑的里程可能还算过得去,可一旦进入夏天需要开启空调,或者冬天需要打开暖风,续航里程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夏天开空调跑不到120公里,冬天开暖风可能连90公里都难以保证,电量下降的速度让人心里发慌。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原本设想的轻松通勤,变成了一场对电量的精打细算。
今天送孩子上学稍微绕了点路,可能就得盘算着下班路上要去哪里充电,否则第二天就可能无法出门。
这种看似解决了“长途焦虑”的设计,却在日常使用中,因为电池容量相对较小,反而催生出了一种新的“短途充电焦虑”,让用车体验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固定私人充电桩的用户来说,频繁寻找和排队公共充电桩的烦恼,与当初购买增程车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驾驶体验中的静谧感与突如其来的噪音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也是让很多用户难以忍受的一点。
增程车在电量充足时,其驾驶感受无限接近于一辆高级纯电动车,安静、平顺,动力响应迅速,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然而,这份宁静是短暂且有条件的。
当电池电量降低到预设值时,作为“充电宝”的增程器,也就是那台汽油发动机,便会自动启动介入工作。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介入的过程对于很多早期的增程车型来说,并不算平顺和无感。
车主们形容的场景非常生动:在拥堵的市区道路上,车辆以纯电模式安静地蠕行,车内如图书馆般寂静,可就在电量耗尽的一瞬间,发动机“轰”的一声启动,伴随着明显的震动和噪音,瞬间打破了所有的优雅和从容。
这种从极静到嘈杂的突兀转变,对驾乘人员的感官冲击是巨大的。
在高速公路上,为了维持车速和给电池充电,增程器需要长时间高负荷运转,此时发动机的噪音会持续不断地传递到车厢内,音量甚至可以达到80-90分贝,车内人员正常交谈都会受到影响,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移动的发电机房里。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驾乘体验,让许多冲着“纯电质感”而来的消费者感到失望。
再者,从长期持有的经济账来看,增程车似乎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省钱”。
当初许多人是被“用电省、用油也灵活”的宣传所打动,但综合算下来,总成本可能并不低。
一方面是维护保养的复杂性。
增程车本质上是两套动力系统的结合体,它既有纯电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也有一套完整的燃油发动机和油路系统。
这意味着在进行常规保养时,需要检查和维护的项目比单纯的燃油车或纯电车都要多。
据一些车主反映,其单次保养费用可能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三到四成。
两套系统也意味着潜在的故障点更多,维修起来的逻辑也更为复杂。
另一方面,保险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由于车辆包含了高压电池包,一旦发生碰撞事故,维修成本往往非常高昂,保险公司在核算保费时会充分考虑这一风险,因此增程车的保费通常会比同级别燃油车贵上一截,每年多支出一两千元是常态。
而最让人心疼的,是车辆的保值率。
由于技术路线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加上其复杂的机械结构让二手车商在评估时更为谨慎,早期增程车的保值率普遍不高,三年时间价值折损一半甚至更多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车主把节省下来的油费和高昂的保养费、保险费以及惊人的折旧成本放在一起计算时,会发现所谓的“经济实惠”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增程技术本身所处的阶段和其固有的物理特性。
从技术原理上看,增程是一种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纯电车续航焦虑而诞生的过渡性方案。
它巧妙地绕开了难题,但在能量转换效率上做出了妥协。
尤其是在亏电状态下,能量的传递路径是“燃油燃烧驱动发动机发电,电能再驱动电机行驶”,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从化学能到机械能,再到电能,最后再到机械能的多次转换,每一次转换都会有能量损失。
这就导致了增程车在亏电状态下高速行驶时,其油耗往往会高于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这让很多用户感到困惑和不解。
此外,由于增程车搭载的电池包容量通常不大,为了满足日常纯电行驶的需求,电池需要经历比纯电车更频繁的充放电循环。
理论上,这会加速电池健康度的衰减,一些用户担心车辆使用五六年后,电池性能会大幅下降,届时更换电池的巨额费用将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的增程车型正在努力克服这些短板,它们搭载了更大容量的电池、热效率更高更安静的增程器,以及更智能的能量管理系统,整体体验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但对于那些早期的探索者而言,他们用真金白银和亲身经历,为我们揭示了这项技术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他们的经历提醒着我们,任何技术从诞生到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消费者在选择时,除了关注其宣传的优点,更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用车场景、充电条件和对驾乘品质的要求,去全面地审视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