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推荐!《图解阿弥陀经》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2025-07-13

第三章 净土宗与阿弥陀佛信仰

净土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从中国东晋时期慧远大师在庐山结建莲社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得此名。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

四宗哲学

有部哲学、经部哲学、唯识哲学及中观哲学是佛陀经典中的四大哲学观点,任何佛经所述的哲学观点,都不超出这四宗的认知。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佛教内部并没有出现不同的宗派,当佛陀圆寂后,由于对戒律乃至后来对经论的认识出现分歧,才诞生了宗派。宗派的诞生,除了经典内容庞杂难解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进一步说,即使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其实宗派观念就已经潜伏在佛陀所说的法要中。

根据后来的大菩萨们总结,佛陀在经典中主要阐释了四种哲学观点,以分别对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这就是四宗哲学——有部哲学、经部哲学、唯识哲学及中观哲学。任何佛经所述的哲学观点,都不超出这四宗的认知。到后来的汉传佛教乃至藏传佛教,其所有宗派所主张的观点也都不出于此。因此,萨迦班智达曾说:“如果某种认识不属四宗任一,那么这种认识就不是佛教的认识。”

在这四种哲学中,有部和经部是小乘的哲学观点,唯识和中观属于大乘的哲学观点。在认识的深度上,从有部到中观,后后胜于前前。从世界观来说,有部、经部和中观属于唯物论,而唯识则倾向于唯心论。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认为人们如果想解脱轮回的束缚,必须去除错误的认知——无明,而能消除无明的唯一利器就是正确的认识和智慧。因此,佛教徒必须掌握四宗哲学的一种哲学思想,才能踏上逐渐消除无明的道路。依照究竟彻底的观点来说,必须掌握中观哲学才能真正消除无明的根本,其余三种哲学不过是通向中观的阶梯。

在佛教经典的学习中,也要善于区分四种哲学的观点,否则很难正确把握经义。因为对于诸如无常、空性、二谛、四谛、佛心等佛教理论,各宗都有自己的解读,若不学习四宗哲学,则难免陷入矛盾与颟顸之中而不能自拔。有鉴于此,藏传佛教传统的经院,都开有“四宗宗派哲学”的课程,教材亦不一。在汉传佛教中虽然没有这种归纳四宗哲学的著作,但仍然以此四宗作为佛教的正宗观点。譬如俱舍宗就是以有部观点为主,同时交叉以经部观点;成实宗则是以经部观点为主;《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等唯识宗论著则属唯识哲学;而三论宗、天台宗等,则以中观为主。因此了解四宗哲学,对于理解和学习汉藏两系佛教的宗派,极有帮助。

印度四宗哲学

佛陀的经典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四种哲学观点,所有的佛教认识都属于四宗中的一种。

萨迦班智达曾说:“如果某种认识不属四宗任一,那么这种认识就不是佛教的认识。”

佛教宗派

由于对佛法内涵的理解产生分歧,以及各自有不同传承及修持方法,所以佛教内部形成了很多宗派

汉传佛教的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大小乘的10个宗派,即俱舍宗、成实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密宗、三论宗和净土宗。其中俱舍宗和成实宗是小乘宗派,其余八宗是大乘宗派。

俱舍宗:主要依《俱舍论》而立宗,然《俱舍论》之讲传于明朝之前即已失传,即于唐朝讲传未绝之时,亦未闻有以俱舍宗而自居者。

成实宗:也是依《成实论》而立之宗派,自鸠摩罗什译师将此论译出后,虽不乏传习,然亦很快失传,未闻有以成实宗自居者。

天台宗:隋朝智者大师诵《妙法莲华经》,证入法华三昧,从而开创的宗派。此宗见解及修道体系尚算完备,然数代过后,至今已是“教研天台,行归净土”——门下之人虽然偶有研究天台教理,但无法据之起修,以念诵佛号为具体行持,而纳入净土宗。

华严宗:此宗以《华严经》为主要所依经典,理论上崇尚《华严经》事事无碍之境界,但在具体实修上也跟天台宗一样,唯是念诵阿弥陀佛而纳入净土宗。

禅宗:自唐朝六祖慧能大师以后,禅宗可谓汉传佛教最为活跃的宗派。此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特色,培养了很多禅宗巨匠。但宋明以后,由于不学佛典,加上众生的根基日劣,出现了很多狂禅,而偏离了佛法正途。因此很多祖师开始提倡禅净兼修,实际上最终也落在净土宗了。

律宗:以戒律而立的宗派。佛教认为,戒定慧三学具足方能解脱成佛,此宗单以戒律立宗,或许是为了提倡重视戒律。究实而论,是无法单立一宗的。

密宗:唐朝时期,善无畏等开元三大士来华,翻译、传授密宗教法,但后被朝廷勒令禁止传习,所以传承早已断绝。后来传入日本,就是现在的东密。但密宗有四部续,从唐密到东密,并无无上密续之传承,唯有下三部。

三论宗:我们在前面提到,鸠摩罗什翻译出三部论典,而成立了三论宗,主要弘扬中观思想。因并无具体修持指导,所以也很快失传。

净土宗:是以净土三经为主要所依经典的宗派,由于下手简便、行持较易,所以是目前汉传佛教最为流行的一个宗派。

汉传佛教的八个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大小乘在内的10个宗派。

藏传佛教的宗派

藏传佛教的流传,从总体上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在前弘期的时候,并无具体宗派的诞生。至后弘期时,之前流传的教法就被称为宁玛派,意为旧派。后来阿底峡尊者入藏,与弟子仲敦巴开创了嘎当派,但现今已融入各派中而不复存在。

之后玛尔巴译师三次留学印度,引进了大量的显密佛法,开创了嘎举派。

卓弥译师留学印度带回了道果等密续,辗转流传形成了萨迦派。

衮邦·吐吉尊追以他空思想讲解时轮密续,创立了觉囊派。

宗喀巴大师以提倡戒律、重视次第等特色创立了格鲁派。

虽然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形成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宗派,但至今流传不绝的只有宁玛派、萨迦派、嘎举派、格鲁派和觉囊派这五个宗派。与汉传佛教宗派不同的是,藏传佛教的宗派,都完全具备从凡夫到成佛的具体理论和修持体系,不似汉传佛教或以一经立宗,或以一义立宗。藏传佛教宗派间的区分,主要是修法的经典、法的种类、教授传承以及哲学观点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学重点和特色。

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宗派,虽然有体系完备与否,见解彻底与否,操作容易与否等差异,但都是佛陀的教法,其目标并无二致。正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在所有宗派都是佛法,都为利众方面,对佛教所有宗派应平等对待。

藏传佛教的宗派

公元七世纪,佛教开始传入西藏地区,在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后,最终形成了藏传佛教。目前藏传佛教主要有以下五大主流派别:

由印度密宗与西藏苯教融合而成的原始藏密,为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所传。所习经典以旧密教典籍为主。因为教派的僧侣都戴红帽,俗称为“红教”。

格鲁派

由阿底峡尊者创立的噶当派发展而来的。14世纪,宗喀巴改革宗教创立格鲁派,鼓励僧人过清净无欲的生活,因为此派僧侣都戴黄帽,俗称为黄教。

噶举派

为11世纪中叶由玛尔巴所创立,本派教徒传承首重口头传授密法而不重视经典。噶举派的寺庙都涂成白色,僧侣修法时穿着白袍,俗称白教。

萨迦派

1073年,由西藏喇嘛孔道卡尔所创。此派的寺庙上因为涂有红、白、黑色三条纹,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及金刚手三菩萨,俗称为花教。

觉囊派

觉囊是地名,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主张以“他空见”解释时轮。创建人衮邦·吐吉尊追是藏传佛教伟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

莲花生大师

印度佛教那烂陀寺高僧,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被尊奉为西藏密宗红教开山祖师,常被尊称为大师、大士、上师仁波切、乌金仁波切等。

净土宗的翻译

佛教经典一开始是用梵文记载的,在佛教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译师,他们对佛教的发扬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净土宗经典的汉文传译

正如佛教所说,万事皆有因果,当条件成熟的时候,便会开花结果。

约在我国汉朝时期,发祥于古印度的佛教便开始逐渐传入中国。但凡一种外来文化、一种思想的成熟,必定会经历译介、研习、成熟等几个阶段,佛教传入中国亦不例外。当时便有天竺、西域等地的高僧进入我国,开始翻译梵文经典。

最初来华的译师,著名的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竺法兰等。他们所译的经典,大都以小乘为主,如著名的《四十二章经》等都在那时候被译为汉文。当然,也有翻译部分大乘经典。而净土宗方面经典的传译,亦肇始于此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支娄迦谶曾翻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惜已佚失。安世高译出以修持念佛三昧为主的《佛说般舟三昧经》,此即中国净宗经典传译之开端。

继后,又译出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到了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出《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佛说无量寿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出《佛说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北凉昙无谶译出《悲华经》,刘宋良耶舍译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北魏菩提流志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而唐玄奘大师又重译《阿弥陀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出《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赵宋西域沙门法贤译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至此,净土宗的根本三经都已译出,希望通过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的基本思想体系也大致成型。

除了净土宗根本经典外,旁涉净土宗教义,指示西方极乐净土的经典也陆续译出,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等。这些印度原典的传入,是净土宗形成的有力凭借,在佛教两种论证中,原始经论属于“教证”——在佛教徒范围内产生共识的经教证明。

最初来华的三位译师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中国佛教,大致经历译经、形成学派、创立宗派三阶段。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相联系的,最早的一批译经者,不是中国本土人士,而是西域来华僧人。最初来华比较著名的译师,有以下三位:

安世高——小乘佛教的首译者

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他翻译的《佛说般舟三昧经》,是中国净宗经典传译之开端。所翻译的经典有:《人本欲生经》、《阿毘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转法法轮》、《八正道》、《禅行法想》等。

支娄迦谶——大乘佛教的首译者

本是月氏国人,在东汉桓帝末年到洛阳,于汉灵帝时翻译《道行般若经》、《兜沙经》等,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所译的佛经是小乘经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据说曾翻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惜已佚失。

竺法兰

印度中部佛教僧人,中国东汉汉明帝永平年间与迦叶摩腾二人随同蔡愔来到洛阳传教。竺法兰通晓汉语,翻译出了现存的第一部中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先后住于白马寺和大法王寺,60余岁时在洛阳病逝。

净土宗的演变过程

随着净土宗经典的汉译,从理论思想、修持方法以及流行程度等方面,净土宗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演变过程。

自译出《无量寿经》后,东晋竺法旷便以《妙法莲华经》和《无量寿经》为日常主要功课。有人请法之时便讲解这两部经典,无人之时便独自诵读。他认为,能汇三乘于大乘的《妙法莲华经》是大乘的核心经典,而《无量寿经》则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核心经典。据说竺法旷是在中国第一个宣讲净土宗经典的人。

虽经竺法旷提倡,但净土的思想和修持当时好像并未流传开来。至402年,慧远大师协同刘遗民等僧俗大众123人,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创建念佛精舍,依据《无量寿经》及《般舟三昧经》为宗旨,开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据有关文献记载,慧远法师及同修123人,经过不懈地努力修持,最终都获得了往生净土的征兆。如此大规模集体修持净土,当时尚属首次,且最终都验证了净土法门的功德利益。因此,后来的高僧们认为是慧远大师开创了净土宗,并一致追认大师为第一代祖师。

从慧远大师带领123人在庐山结社念佛修持净土法门,并获得验证后,在民间掀起了一股修持净土宗的流行风。人们纷纷仿效慧远大师,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由于修学净土宗不需要深邃的佛学知识以及复杂的修持程序,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只要厌弃娑婆世界,向往极乐净土,都可以修持。所以,修持净土宗的人越来越多。不但那些没有高深佛理知识的普通俗人开始修持,那些虽然学了很多经论,但由于无法掌握具体系统修持方法的僧人及有学之士,也都开始修持下手简单、容易操作的净土宗了。

后来昙鸾大师偶遇印度菩提流志大师,并授予《观无量寿佛经》,开始一心修持十六观。后注解了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将净土宗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唐朝时期,善导大师倡导一心持名念佛,据说大师每念一声佛号,便口出一光明。并著作了《观经四贴疏》、《往生礼赞记》、《法事赞》、《般舟赞》及《观念佛法门》等净土宗著作,为净土宗成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到了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总结历代净土宗祖师的观点,广泛弘扬净土宗教义,使净土宗深深地扎根于汉土,成为现在汉传佛教的中流砥柱宗派,可谓纳百川而归一海。因此,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净宗十三祖

净宗立祖之说始于宋代,自东晋慧远大师之后直至民国期间的印光大师,共分为十三祖。净宗祖师的成立,表证了古印度净土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寻找扎根点,融汇异质文化,进而卓然独立的演进过程。

净土宗的发展及演变

自慧远大师从东晋在庐山结社念佛,创立净土宗以来,到现在净土宗盛行于汉传佛教,在这千余年的发展流传中,也经历了众多的演变。无论是信奉理念、所依经典、理论体系乃至修持方法,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着重点。

最初的信奉理念,人们只是在了解轮回苦的前提下,得知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只要能一心念佛得生,便可永不再堕轮回。到唐朝窥基大师的时候,由于经典已经得到系统化的译介,因此从佛教总体框架来评判净土宗。窥基大师认为净土宗只是佛法的旁支法门,只是给那些无法进入正统佛法修持的散乱懈怠之人修持的易行道。而善导大师时期,为了提高净土宗的地位,大师提出佛法的核心就是净土宗,并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其赞颂的程度无以复加。

唐慧能大师以后,禅宗颇为流行,但至明清时期,口头禅、野狐禅等禅宗流弊也逐渐暴露,因此很多禅宗大师也投向净土宗,如著名的莲池、延寿等,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但将净土宗的理念提升到胜义谛的最高哲学,而且开始提倡禅净兼修,将那些修持禅宗的弟子引向净土宗。也因此他们后来被尊为净土宗的祖师。

所依经典来说,最初依《无量寿经》和《般舟三昧经》,到昙鸾大师开始,则倾向于《观无量寿佛经》,到善导大师乃至民国的印光大师时期,则开始突出《佛说阿弥陀经》了。印光大师又在原先净土三经的基础上,加上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修持方法,则从最初念佛三昧,到后来的观想念佛。莲池、延寿大师的时候,由于受禅宗的影响,又有实相念佛。而到印光大师至今,持名念佛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千年演变

自东晋以来,净土宗盛行于汉传佛教,在这千余年的发展流传中,净土宗经历了众多的演变,就所依据经典和修持方法来说,演变过程如下:

昙鸾大师生于北魏孝文帝年间,雁门人,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静帝称他为“神鸾”;梁武帝称他是“肉身菩萨”。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奠定了净土宗立宗的理论基础,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自昙鸾大师开始,净土宗所依据经典开始倾向于《观无量寿佛经》。

小乘净土观

因为芸芸众生生存在充满苦难的秽土,因此便有了对快乐无比的净土的追求,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愿望。

小乘佛教的净土观念

在小乘教法的观念中,并没有净土的概念。那些小乘的解脱者——阿罗汉们,由于没有断除所知障,因此对于极远时——八万劫之前之后和极远处——三千大千界外的世界无法认知。像极乐世界这种距离地球10万亿佛土之外的净土,对于小乘人来说,根本无法想象。

所谓一个佛土,就是一尊佛所教化的地方,一般是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畴。在《阿弥陀经》中说,从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一直向西,要穿越10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方是极乐净土。如此遥远的距离,使得小乘根本无法相信其存在。

一个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呢?按照《阿含经》及《俱舍论》等佛教典籍记载,在宇宙中,有一座巨大的须弥山,这座须弥山是由四种宝石构成的。在须弥山的周围,有以地球、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等有生命居住的星球为主的很多星球。地球在须弥山的南方,由于须弥山的南面是琉璃宝石构成,所以我们地球上空被琉璃宝石辉映为蔚蓝色。

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日月绕行。由这样一个须弥山、四大洲、八小洲、一对日月所组成的世界,被称为宇宙的最小单位“一世界”。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四大洲中的南瞻部洲。1000个“一世界”叫做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由于一个大千世界中包含三个千数,所以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单只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已经如此庞大,10万亿佛土之外的世界让人难以相信其存在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小乘人看来,人们所居住的世界,就是被无明和业所束缚众生流转的三界六道。三恶道充满着各种痛苦,人道也是苦乐参半,即使是没有痛苦的上界天道,也受无常、业力的制约而难以恒久。因此,整个世界充满了浊秽,哪有净土可言?即使是佛陀的肉身,也是前世业力所感的有漏身躯,只有佛陀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解脱。

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佛陀的教导,断恶行善,并学修戒定慧,断除无明烦恼,方能中止业的运作,才能彻底从轮回中解脱,才能远离这污秽混浊的世界。因此,通过修持四谛及十二因缘教法,获得涅槃才能抵达真正的“净土”。

极乐世界离地球有多远

对于修大乘佛教的人来说,极乐世界是第一安隐之处。“极乐”者,梵语“须摩提”译中文名也。或译

一尊佛所教化的地方,一般是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畴。要穿越10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方是极乐净土。极乐世界离地球的距离如此遥远,以至于小乘佛教根本无法相信人类真的可以到达。

极乐净土的分类

在大乘佛教中,便有了净土的概念。虽然各派对净土的观点不一,但都源于佛陀的三身理论,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三种净土,也被各派所承认。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佛陀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传授以成佛利众为目标的大乘佛法。之所以对陈如等最初弟子宣说小乘教法,是因为这些弟子的根基还没有成熟,暂时无非接受大乘佛法。但最终必将转向大乘。”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才是佛法的核心和精髓,才是佛陀出世的真正本怀。

大乘认为,佛陀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后,证得了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是佛陀证悟的真理及智慧,报身是由无量福慧所成的色身,化身是佛陀度化普通众生的随机身。法身是一种精神及证悟境界,无形无相,非肉眼所见;报身具有五种特质:报身具有各种优秀的品质,是最圆满完美的身体;报身常住在一个叫做色究竟天的地方;报身只有达到初地菩萨层次的圣者菩萨才可以目睹,普通凡人无缘得见;报身的寿命,长至永远的永生;报身佛永远只宣讲大乘佛法,不会宣说小乘教义。化身则千差万别,素有千百万化身之说,但总的归纳来说,概有三种:殊胜化身——如释迦牟尼佛;技艺化身——如各种能工巧匠及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等;普通化身——根据利众的情况,随机化现人物、动物乃至药物、桥梁等不一而足的各种事物。

另外,有一点读者要注意的是,在有的大乘经论中,有四身佛的说法。这只不过是分类的开合不同,四身佛把三身佛的法身一分为二,即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因此,在内涵上并无根本的分歧。

据此,每一位佛都具有三身的净土。法身佛所居被称为“常寂光净土”,虽称为净土,但实无具体方位,乃以所证之离垢清净法身权为安立,唯佛能住。报身佛所居则为“实报庄严土”,此净土为地上菩萨方能得往,凡众难臻。佛陀遍智的人格化身即殊胜化身佛所居之处,称为“凡圣同居土”。但凡圣同居土亦有两类,一类是秽土,如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化的国土,也有圣人居住;一类则是净土,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虽有三类净土,但净土宗所信仰和求生的极乐世界,一般是指化身佛的凡圣同居土。所以即使没有断除烦恼障的凡夫也可以仰仗佛力及自力而得生。极乐世界中,尚有边地疑城,下文会具体述及。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