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举报信“跑风漏气”:谁在给矿场通风报信?
2025-07-20
"改口我们共赢啊"——这通来自矿场经理的电话,让郭先生后背发凉。他明明只在政府举报平台上留过个人信息,怎么转眼就到了被举报对象手里?更魔幻的是,那份盖着洛阳市安防委办公室红章的举报移送单,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矿场办公室的桌面上。这场实名举报的荒诞剧,揭开了安全生产监管中最不堪的一面。
事情要从6月9日说起。郭先生通过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微信小程序,实名举报洛宁县某矿山在3月至5月期间发生3起工伤事故,更指认端午节当天有工人被砸身亡却未上报。这本该是一条直通监管部门的秘密渠道,谁知18天后,等来的不是调查结果,而是矿场吴经理的"谈判电话"。通话录音里那句"大家求财"的潜台词再明白不过——封口费已经备好,就看你开不开价了。
最令人细思极恐的是那份"24号文件"。按规定,这类举报材料在流转过程中应对举报人信息做模糊处理,可矿场方面不仅拿到了完整文件,连郭先生的身份证号都一清二楚。洛阳市应急管理局辩称"第三页已做模糊处理",但矿场经理能精准联系到举报人,这番说辞实在难以服众。就像网友调侃的:"这模糊处理怕不是用了美颜相机?"
眼下更吊诡的是调查进展。郭先生多次向洛宁县应急局提供吴经理电话,对方却迟迟不取证。这种反常的"慢作为",与矿场接到举报后的"快反应"形成鲜明对比。要知道,从市里发函到县里,再到文件"跑"到被举报人桌上,整套流程行云流水,效率高得惊人。难怪举报人心寒:"我这边还在等回复,人家那边连我的底细都摸透了。"
这出闹剧暴露的不仅是信息泄露问题,更是基层监管的"毛细血管"可能早已被利益渗透。当举报函变成通风报信的工具,当应急响应沦为讨价还价的生意,那些矿工的生命安全又该托付给谁?眼下矿方敢用"共赢"来收买举报人,明天就敢用同样手段摆平安全检查。这种系统性失守,比单起事故更令人忧心。
夜幕降临,郭先生的手机又亮了。这次不是矿场经理,而是另一个曾目睹事故的工友。对方支支吾吾半天,最后说了句"算了,当我没打过"。电话挂断后的忙音,像极了这个举报事件最可能的结局——在各方"默契"的沉默中,真相又一次被深埋井下。而那份离奇"走丢"的24号文件,或许永远等不到它应有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