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1961年,将军一家温馨全家福曝光
2025-08-04
文章由大壮实验室撰写
开国中将吴信泉和他的妻子俞惠如并肩站立,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依然显得十分英俊。照片中,她侧脸对着镜头,显得格外温柔。两人脸上的笑容如同温暖的火焰,让人感到非常温馨。
在1961年的北京炮兵司令部院子里,出现了一幅温馨的场景。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前面站着的十二个孩子,八个男孩四个女孩,按照身高排成一排,拍下了一张大合影。
俞惠如因此有了个响亮的名号。周总理开玩笑说,他们这个家庭像是一艘航空母舰。这张照片不仅仅是一家人温馨的瞬间,更是那个时代对家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的最好写照。
1930年,刚满18岁的吴信泉,怀着满腔热血加入了红军。不久后,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出色表现,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那时起,他的生活和工作就紧密地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很多贡献。然而,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在朝鲜战场上的一系列战斗。
吴信泉从红军师的政治部主任,一步步成长为八路军的团政委、旅政委,再到新四军的旅政委。他在枪林弹雨中不断前行。
到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时候,他已经成长为一位能够独挡一面的师长兼政委。后来,他又担任了第四野战军的军长、志愿军的军长兼政委等重要职务。这些令人尊敬的职位,每一个都是他用忠诚和汗水换来的。
1955年,国家首次为功臣们颁发军衔,吴信泉的名字被记录在了开国中将的荣誉册上,这是对他一生军事生涯的最高肯定。
到了1960年8月,仅仅过了五年,他就被提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事业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吴信泉的妻子俞惠如,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1924年,她出生在安徽五河县,家里开一个小铺子,生活条件还算不错。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各个小城镇。那时的俞惠如才12、13岁,就已经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向人们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年纪轻轻就在当地出了名。
第二年,俞惠如不仅当上了“五河女子宣传队”的队长,还兼任了“战时工作团”的宣传委员和“抗日小学”的校长。她那纤细的肩膀,硬是撑起了这些沉重的责任。
在她十六岁那年,正是花季少女的年龄,本应专心学习,但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俞惠如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皖东北三区工作委员会的一员。
为了革命事业,俞惠如一时没想过要找男朋友。但缘分就是神奇,命运的红线悄悄将她和吴信泉联系在一起。
1940年8月,吴信泉带领他的部队在安徽泗县的魏营区休息整顿。碰巧的是,大部分负责管理的干部都外出开会去了。因此,接待这支队伍的任务就交给了俞惠如。
在一次接待会上,俞惠如代表魏营区工委和妇救会进行了主持,她的演讲慷慨激昂,言辞清晰,完全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她的发言引起了台下吴信泉的兴趣,等到俞惠如讲完,吴信泉也代表部队做了发言。
聚会一结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俞惠如正忙着为部队安排住处,不久后,吴信泉请她进屋详谈。
他先礼貌地表示了感谢,然后话锋一转,开始详细询问俞惠如的个人情况和家庭状况。俞惠如是个直爽的人,也一一作了回答。
吴信泉听了这个16岁就能挑大梁的女同志的故事,忍不住连连点头佩服。这可不像是简单的聊天,倒像是在为她准备告白呢。在抗战时期,也有很多人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大喜事。
两人互相了解后,并没有太多浪漫的话,只是像平时一样正常交流工作。正如那句话,时间长了自然会有感情,渐渐地,吴信泉的心也开始有了变化。
吴信泉不再遮遮掩掩,直接表达了爱意。听到这话,她并没有显得手足无措,反而觉得婚姻是大事,不能草率。
吴信泉的坚持让人无法拒绝,而她对他的革命经历了解得越多,就越发敬佩他。自从第一次见面以来,她对他的好感就一直存在。
1940年12月22日,阜宁县天赐场镇举行了一场简单而热闹的婚礼,将两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从此以后,他们风雨同舟,共同度过了许多日子。
婚后,俞惠如在八路军里也挺能干的,做过宣传队分队长、文化教员和译电员,后来又去了组织科、宣教科和留守处,换了好几个岗位。不过,无论在哪个地方,她都做得非常认真负责,大家都很佩服她。
最难得的是,她一点也不摆架子,和普通战士们相处得像亲兄弟姐妹一样。后来,她被调到炮兵司令部的政治处工作,一直做到了副主任的位置。
吴信泉经常说,他的许多荣誉勋章,有一半要感谢他妻子在背后的全力支持和无私奉献。
在战场上,吴信泉是一位勇猛的将军,经历了炮火的洗礼,成为了一位坚韧不拔的人物。然而,当他回到家中教育孩子时,他依然保持着那种坚决和原则性,不容许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那些闪耀的勋章见证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而他独特的家庭管理理念也让周围的邻居们钦佩不已。
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吴信泉也不例外。不过,他的方式可能看起来有点严格。他把部队里那种严谨的作风直接带到了家里。
孩子们每天从起床到刷牙洗脸,再到围桌吃饭,都按着固定的时间表进行,就像小战士一样,一切都井然有序。
坐要有坐的样子,站要有站的规矩,这是吴信泉对孩子们最基本的要求。不仅如此,每逢假期,家里的活儿也要分配清楚,孩子们通过各自承担任务,学会了如何与兄弟姐妹合作,如何互相帮助。
这个家一直很和睦,充满温馨。吴信泉一生为人正直,最反感那些占公家便宜、损公肥私的行为。因此,他对孩子们的品德要求特别严格。
在这12个孩子中,后来职务最高的就是大儿子吴皖湘。他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最终成了大校军官。
参考资料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