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英籍穆斯林的真实处境身份认同58年未曾改变
2025-08-09
不被世界温柔以待英国骚乱背后,那些“背锅”的普通人
伯明翰,光天化日之下。远处一个男人隔窗挥手,不是打招呼,而是冲着记者一顿“biubiubiu”模拟枪击。警察呢?不见踪影。你说这是动作片还是新闻现场?嗨,在如今的英国,这还真不是段子。
一年前,南港骚乱之后的伯明翰,如同被一锅乱炖猛火翻炒过,穆斯林社区陷入无比紧张,谁都怕极右翼逞威风。小区里的居民缩在家里,警察和议员的信任值直接归零。热心市民自发守望,连街头溜达的狗都警觉得跟上了发情期。记者采访,半路杀出蒙面汉,手舞足蹈地给现场直播加戏,离开时车胎还差点被人捅成筛子。英剧里那些平淡无奇的下午茶,在现实版伯明翰只怕都得配防弹背心。
这场闹剧的剧本其实全世界都见过。一边是极右翼叫嚣得天花乱坠,挑事挑得比葱花还勤快;另一边本地穆斯林也“脚蹬布鞋,手持保温杯”,自觉或被动地卷进守土斗争。你说是肤色问题?有人点头,有人摇头。这帮50往上的大哥们,喝着咖啡互掏心窝子,老实摊牌咱社区也有“蠢蛋”,但真到要拧成一股绳,也是被生活逼得没招。怕是怕人,聊的其实还是无非人心。
但人心有多复杂?看三句话就行。一个说白人是敌人,我宅家自保。另一个白人说那群极右翼压根代表不了我,我才懒得掺和。受采访的坦维尔和纳维德一听,再愣点也明白,其实混乱根本和什么肤色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气氛就是一根随时会点燃的导火线,谁惹谁都能“爆炸”,找点乐子而已。比方说,找记者来撒撒气,跟踢馆子的有一拼。
讲句大实话,这种氛围下,别说外人了,自家人也未必能分清什么时候自己“就地上线”成了靶心。你说你不是外人?嗨,生在这长在这照样“外人”!有位58岁的穆斯林阿叔——从小英国土著人,活了一辈子,还是难掩无奈“要是去参加反移民抗议?人家一句你是‘外来的’,瞬间把你归队完事。”
会不会被接纳?想啥美事呢
“我们本地人还得担心身份问题——明明是这片地上的一砖一瓦,却始终被盖章打成‘第二等公民’。”纳伊姆的这句话,怕是每个移民家庭夜深时都琢磨过。别管你几代英籍,谈身份那是一锤定音,“白人”只要出生就自动晋级,人家连考试都不用考你说气人不气人?
更何况,说移民多、说治安差,总得有人垫背是吧?这一锅脏水,你就别想躲。以前背黑锅的是爱尔兰,现在轮到穆斯林。老实人咬牙忍了,媒体却时不时来给补一刀有事儿先把你宗教身份亮出来,真出大事就集体失声。要不是亲身经历,谁会信被打成“替罪羊”是种什么感受?
实话实说,在这些采访里头,不管是哪边,大伙对媒体那点事也有一肚子槽“你们记者写新闻也挑对象的,长得白的跟长得棕的,待遇能一样?”这里面哪有真正的公正?种族标签从不打烊,隔三差五变花样。
再看今天,一边是“反移民”游行,另一边本地出生的穆斯林同样觉得自己被忽视、被挤兑。“这世界到底有我们容身之地吗?”纳伊姆没说出口的话,是成千上万“新英国人”的共同叹息。你说群众多难伺候?不是,是规则本身没给买票的机会。
谁让你“背锅”?
回头住房紧张、犯罪飙升、社会撕裂,真是移民惹的祸?纳伊姆说得直白——这些本该是政府头疼的事,却成了某些派系的“甩锅专属剧本”。“只要出问题,有‘外来者’分分钟上热搜,内政不行也能装没事。”明眼人都明白,真正头疼的从来不是移民,而是各自心中的那个“中国结”——身份、归属感,还有此消彼长的互不信任。
甚至有受访者都快自黑了“咱普通白人其实没啥种族歧视,就是心里烦了。”这句话放出来,既扎耳朵又扎心——民族标签成了当代英国的万能借口。你问是氛围烂了还是人变坏了?真说不清,反正新闻媒体、街头辩论和疯掉的抗议一起开Part,谁都别想独善其身。
街头的寂静是假象,背后的热锅水正沸
如今表面上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波澜不惊的老样子。街边咖啡馆、百年麻将馆的烟火依旧,警察巡逻的小步伐仿佛都比往年更散漫。你以为风平浪静,其实是大家都会点收敛术。有时候生活就像羊肉串,表面烤得焦香诱人,里面生不生自己知道。
可要说危机呢?比那去年还大。比如前脚新闻刚平息,后脚就冒出异地抗议,更带“侠气”的旁白是“库里!兄弟们快来,有新瓜!”前一天喧嚣的反移民到第二天就变成“我们对自己社区都忍无可忍”——至于问题到底是谁的,反正是移民的锅跑不了。你说是不是活生生的群体定力测试?哪个社区,哪个群体,隔三差五就得被推到聚光灯下做表演。
更让人无语的是,一有新闻爆炸点,“白人”“穆斯林”“移民”这些词儿就跟彩蛋似的,从头到尾刷个不停。只要你“不像这块地的老住户”,总有新理由招来怀疑的目光。报道越精细,社区的防备感反而越重。人与人之间的疑心,就像英国夏天的暴雨,说来就来,甩都甩不掉。
温水煮青蛙,大家都成了锅里的青蛙
聊到身份认同,分歧那是一天比一天大。有的说,“我们守规矩、纳税、讲道理,怎么还要被盯上?”也有的气不打一出来,“移民这么多年,一事无成还得小心翼翼,何必?”遇到新来的难民旅馆,老居民们头一个反应是,“你们和我们抢资源。”但哪怕是土著如乔·坎恩,如今也被贴上“移民”标签。这可真不是开玩笑,这世界俨然对标签上瘾,如果被贴上的次数多了,估计都能直接刷微信积分换奖品了。
解决?和解?说来容易做着难。谁错一步都不行,哪儿都有人把自己当正义盟主,只要你不符合“主队”画的流行眉毛,“孤立”牌火速起到呼啦圈的效果。问题的本质没变社会就像一锅快干锅的乱炖,材料太多,谁都分不清哪块最香,大家只能先互相戒备。
多说无益,还不是各背各的锅
其实再分析下去都绕一个圈儿都是老生常谈,大众热衷表态,官员擅长“消耗时间”,媒体同样翻炒新锅。可谁来问问,那些被黑锅糊了一脸的人能不能喘口气?每次一闹丑闻,轮流背黑锅,今天是你,明儿就是他。大伙从“爱尔兰人”切换到“穆斯林”,再往后,又成了“XX族裔”。英国这出剧快演成沙雕小品了,锅永远不会空,只剩推来推去了。
我本来想煽情几句。但得了吧,新闻现场都成了动作片,记者都得把安全放一起随身携带,还煽啥情?现实就是,谁都别想被这乱世温柔以待。有人还说“移民涌入是灾难”,有人说“媒体公正是镜像”。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都说“锅从天上来”,结果一全是自己人搬的。到底是移民造成了所有问题,还是某些人离了“替罪羊”就活不下去?就想问问大家,这种“以标签治天下”的生存游戏,到底啥时候能歇菜?和谐的社会真靠不断分门别类“隔离管理”实现吗?有没有英国人或者“英籍外人”,说说你的看法,到底咱们哪里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