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张辽的武艺,当真不在关羽和张飞之下?是谎言吗?其实目的明确!
2025-08-11
建安五年的小沛城头,《三国演义》写过一场没打起来的仗——张辽提刀攻西门,见城上关羽绿袍金甲,没出鞘的青龙刀搁在身边,只抛来一句“公仪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张辽听了默然,调转马头就撤。待他退到东门,张飞挺矛要战,关羽却疾驰而来,一把拦住三弟:“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
这两句对话,是三国故事里最耐人寻味的“江湖道义”,但翻遍《三国志》《后汉书》,没找到关羽说过“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的记载——这是罗贯中替关羽编的话。
关羽和张辽的交情,史料里倒有痕迹:关羽降曹时,张辽曾劝他“勿怀二心”;后来关羽要走,张辽怕曹操杀他,先问关羽“公欲何往”,再去曹操那里替他求情,算是过命的朋友。
张辽的武艺,正史里只说“武力过人”。他原是吕布帐下的“八健将”,下邳城破后降曹,跟着曹操打袁绍,“数有战功”;攻袁尚于邺,曹操回许都前,派他和乐进拿下阴安,把百姓迁到河南。官渡之战里,他没和张郃单挑,倒是跟着关羽斩颜良,立了先锋之功。
真正让张辽扬名的,是两场硬仗:
一场是白狼山斩蹋顿。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袁尚到柳城,突然和乌桓骑兵遭遇。张辽劝曹操“趁其不备击之”,曹操把指挥用的麾杖塞给他,说“就按你说的打”。张辽率轻骑直插乌桓中军,一刀斩了单于蹋顿,乌桓兵瞬间崩溃——这一仗,《三国志·张辽传》记的清楚,是三国时期“斩首行动”的典型案例。
另一场是逍遥津破孙权。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张鲁前,给合肥的张辽、乐进、李典留了封信,封皮上写着“贼至乃发”。没过多久,孙权带十万兵围合肥,三人拆开信,里面就一句话:“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张辽看了说:“曹公远在汉中,等救兵来,合肥肯定守不住。不如趁孙权刚到,没站稳脚跟,先打一仗折他的势,才能守住城。”乐进没说话,李典倒点头:“就按你说的办。”
当天夜里,张辽挑了八百个敢打的士兵,杀了头牛让大家吃饱。第二天一早,他披甲持戟,第一个冲出去,杀了几十人,斩了两个吴将,一边冲一边喊自己的名字,直冲到孙权麾下。孙权吓得赶紧躲到高冢上,用长戟围着自己,张辽站在下面喊:“孙权,下来打啊!”孙权不敢动,等看清张辽只带了几百人,才派士兵围了几层。张辽左右挥戟,杀出一条血路,带了几十人出去,剩下的士兵喊:“将军弃我们不管了?”张辽又转身冲回去,把剩下的人全救了出来。孙权的兵见他这么猛,没人敢挡。
从早上打到中午,吴人彻底没了士气。张辽带着人回合肥守城,孙权围了十几天,没打下来,只好退兵。张辽追上去,差点抓住孙权——《三国志·张辽传》里写“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后来孙权给手下写信,还特意提醒“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再看张飞,史料里对他的评价更直接:程昱、郭嘉都说他和关羽是“万人之敌”,陈寿写《三国志》时,也说他“雄壮威猛,亚于关羽”。当阳长坂坡那一战,张飞带二十骑拒后,据水断桥,对着追来的曹军喊:“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人没人敢近,让刘备得以逃脱——这是史料里明确记载的“猛”。
《三国演义》里说张飞“虎牢关独战吕布五十合”“小沛城再斗奉先百余合”,这些都是编的——正史里没吕布和张飞单挑的记录,只说“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张飞“雄壮威猛”,但两人没交过手。
回到小沛城头的“关羽评价”,《三国演义》里的逻辑其实很清楚:当时刘备势弱,曹操大军压境,若张飞和张辽死战,就算赢了,也会折损兵力;更关键的是,关羽知道张辽“眼中并无死战之意”——张辽归曹前,曾和刘备一起守徐州,对刘备集团没深仇,所以关羽用“武艺不在你我之下”的话,既抬举了朋友,又阻止了张飞。
后世很多人把关羽的话当真,觉得张辽武艺和关张差不多,但其实正史里没这说法。张辽的长处是统兵,比如逍遥津的“八百破十万”,是指挥得好;关张的长处是冲锋陷阵,比如关羽“斩颜良于万军之中”,张飞“当阳拒敌”,都是“万人之敌”的表现。
《三国演义》里的“武艺评价”,是为了剧情需要编的,不是史实。我们看历史,得把小说里的“江湖道义”和史料里的“真实战功”分开——张辽是名将,关张也是名将,但他们的“武艺”,在史料里没法直接比。
最后说句实在话:张辽的“猛”,是“统兵之猛”;关张的“猛”,是“冲锋之猛”。《三国演义》里的“武艺不在你我之下”,不过是关羽为了阻止张飞说的“场面话”,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