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美媒反思:中国能做到!为什么美国却无法突破电动车5分钟快充技术?
2025-08-25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美媒《纽约时报》在8月20日的头版提了个问题,长期占据科学与科技领域第一的美国,为什么在电动车充电功率一直停留在400KW?,这差不多是中国2-3年前的技术了,现在中国人到处在建设1000KW的充电桩,功率几乎是美国400KW的三倍!
中国行,美国也应该行!为什么美国不行?
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已经稳稳的占据了领导地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4年中国电动车占全球产能约70%,中国不仅在电动车产能上遥遥领先,技术上也是领先于美国电动车企!
纽时表示最好的案例就是电动车充电技术,今年初,中国两家车企宣布了电动车充电领域的突破,5分钟充电就能让汽车行驶数百公里,《InsideEVs》杂志主编派翠克·乔治在前往中国试驾比亚迪推出的新款快充汽车后表示,中国的电动车差不多比世界其他地区领先一到两代!
纽时认为,这5分钟充电就是一道门槛,是改变美国司机从燃油车转向电动车的关键指标,一般美国一辆普通排量汽车的油箱大概在55~70升之间,在标准加油枪作业下,自助加油操作大概在2~3分钟左右。如果电动车能将充电时间缩短至5分钟,那么就会获得与加油差不多的心里感觉。
1000KW的充电功率,5分钟大概能充满80度电的电池,效率差一点也能达到70度左右,目前大多数紧凑型电动车电耗在13-15kWh/100km,这个电量能行驶大概450公里以上,高耗能车型也能在400公里以上,和油车已经相差无几。
因此纽时认为这个指标很关键,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里程焦虑,这是影响民众选择电动车最大障碍之一!但是美国最先进的充电技术还是中国早就“淘汰”的400KW充电技术,相比之下,这个级别的充电功率在5分钟只能充电大约30度左右,续航最多也就在刚刚超过200公里而已,与加油相比体验感比较差。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充电基础设施负责人莱恩·费希尔表示,1000KW的充电技术是一个巨大的飞越,搭载了这种充电技术的BYD电动车售价只有26万人民币,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新型快充电动车,比如美国销售的Cybertruck起售价约为7万美元(人民币50万元),但其标称充电功率也只有405KW,实测也就325KW而已。
美国在这方面不仅落后,并且美国还禁止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这导致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车没有竞争,技术迭代非常缓慢。但中国却将电动车充电技术与充电桩犹如高速公路基础建设一样来建设与维护。Automobility Limited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罗威(Bill Russo)表示:
使得他们能够直接在电网中建设高功率充电枢纽,有时甚至能接入高压线路,绕过美国地方上相关设施升级时通常会遇到的延误,」罗威说表示他们有一条更直接的推进路径。
前不久一项推动美国电动车充电桩技术的法案在今年初被特朗普政府暂停了,尽管最近已经恢复,但这已经严重打击资本进入该领域的积极性。费希尔表示中国已经在欧洲大力建设充电桩,尽管面临关税,但中国企业仍然在欧洲站稳了脚跟。
而对于美国来说,新能源汽车技术正在走入一条死胡同,7500美元的电动车补贴在下个月到期,特朗普政府还对加州确定2035年之前停止销售新燃油车法案提出了质疑。罗威表示,如果没有政府层面大力推动,那么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就会遥遥无期,而中国取得成功则是政府的长期有效的政策支持。
美国电动车技术曾经是最领先的:为什么现在落后了?
BYD和特斯拉几乎同时开始造车,特斯拉率先BYD造出了纯电汽车并且引发了第一波电动车销售风潮,之后电动汽车销售榜首长期被特斯拉占据,曾经一提起电动汽车就联想到特斯拉,但到了2024年的数据,特斯拉已经后继乏力了:
2024年全球电动车(含纯电BEV和插混PHEV)销量达1,710万辆,中国去销售比例占70%,比亚迪销售427.2万辆,占比25%,同比增长41.3%;特斯拉占比178.9万辆,占比10.5%,同比下降1%。
特斯拉已经颓势尽显,并且整个美国甚至全球,除了中国电动车以外,这已经是唯一能与中国电动车“抗衡”的电动车了。所以问题来了,美国在电动车早期发展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为什么却没有“普及”电动车,让中国占尽了优势?
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最大的因素是传统车企的阻力,比如福特F-150连续47年蝉联全美最畅销车型,这类车单车利润高达2万美元以上,所以传统汽车根本就没兴趣制造利润只有5000美元的电动车。
另一个是产业链惯性,传统燃油汽车整个产业链是发动机(含缸体、活塞、曲轴、凸轮轴、进排气门等)、变速箱(手动/自动)以及燃油系统(喷油嘴、燃油泵等),还包括冷却水箱、涡轮增压.......电动车的产业链包括电池、电控与电机,整车除了悬挂与避震似乎两者根本就没有重叠的区域了。
这就意味着传统燃油汽车的产业链会大幅度洗牌,原先的产业链都将被淘汰,甚至连加油站都要向充电站转型,这些既得利益者会轻易让出这部分利益?其结果就是既得利益群体斥巨资在华盛顿游说美国政府反对新能源产业,至少不支持!
2016年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巴黎协定》通过时美西方都一致支持新能源产业,因为那会他们有钱,并且掌握了关键产业链,但随着中国电动车崛起,最优秀的电池、电控与电机都被中国突破了,美国的相关产业已经全面落后,这就为利益集团游说反对新能源车提供了口实。
还有一个则是美国工会的压力,美国传统车企都有工会,工资标准35美元/小时,特斯拉没有工会,25美元/小时,这使得传统车企造电动车根本无法和特斯拉竞争,其结果就是传统汽车对造电动车没啥兴趣。
再有就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之后,美国重新定位并在传统能源发展上开始崛起,特朗普制定的政策就是大力发展传统能源产业,2021年特朗普下台后拜登翻烧饼继续支持新能源产业,但在2025年特朗普重新执政,又开始一轮翻烧饼,现在和马斯克闹掰了,新能源补贴也没了,美国电动车产业估计又要经历一轮寒冬了。
比较有趣的一个事情必须要提一下,2017~2019年,特斯拉遭遇了产能爬坡危机,简单说就是特斯拉车已经挣钱了,但摊子铺得太大,利润完全无法去填补前期投入的大窟窿,要是产能再上不去,特斯拉就快要破产了。
这个时候特斯拉在上海花了8个多月就建成的超级工厂救了特斯拉,建成投产后2年就达到百万辆级别。之后特斯拉想在欧洲制造业老大德国复制中国超级工厂的经验,结果开始建厂到罗成花了2年时间,期间环保组织各种奇葩玩法,什么蛇在冬眠,什么鸟在交配,反正骚操作差点让马斯克崩溃。
所以说这美西方各种骚操作,怎么可能在制造业上胜过中国嘛!但是比较讽刺的是哪些环保组织也就这种低级手段玩玩,真正能阻止全球变暖的减排上完全不着调,因为美西方各国政府已经全面放弃巴黎协定中的减排措施,现在中国环保与绿色电力领域的技术也爆发了,美西方要是打算减排那就绕不开中国的太阳能、风能等技术,钱哪能被中国都挣走了呢?所以就开始摆烂了!
惨烈事实摆在美国面前:就算突破1000KW充电技术美国也无法普及
美国在兆瓦级充电技术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康明斯与普渡大学合作研发的750kW无线充电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福特联合普渡大学开发的液冷电缆实测电流达2500A(800V时功率2MW),但这些技术仅仅在实验室阶段,因为有几个技术问题难以解决:
热管理瓶颈:1000kW充电时电缆温度达100℃以上,特斯拉的浸没式冷却技术需将电缆浸入绝缘油中,成本是传统风冷方案的3倍。电池兼容性:现有主流车型(如 Model 3/Y)仍采用400V平台,最高支持350kW充电,升级至1000V平台需重新设计电池包、电机和电控系统,车企改造成本高昂。电网接口标准缺失:美国尚未建立统一的1000V高压充电接口标准,特斯拉NACS与CCS并存的局面导致技术路线碎片化。高功率充电所需的碳化硅芯片、储能系统等核心部件,美国本土被英飞凌、罗姆等企业垄断,并且还产能不足,中国不存在这个问题。
当然关键还是缺乏竞争机制,中国电车进不去,美国内自家只有特斯拉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压力,技术落地困难,特斯拉能躺着挣钱,为什么要取挣辛苦钱?
就算突破1000KW充电技术美国也无法普及
其实突破1000KW的充电技术对美国来说,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因为这种技术对基础电网要求极高,同时还要有小型储能技术配置,要不然这1000KW的电流就算再强大的电网也受不了。简单一点理解就是超级电网+超级充电技术+小型储能技术缺一不可。
美国电网烂的一批,除了人口稠密的市区电网质量好点外,郊区和边远地区电网根本无法承受大规模充电桩的普及。美国电网意外停电以及遭遇暴风雪停电等事故概率比中国高出几十倍不止。中美在电力方面可能比任何一个领域更公平,中国在2024年的发电量是10.1万亿度,美国只有4.3万亿度,中美电力人均比例远小于中美人均收入比例。
中国还在不断建设清洁电力,太阳能、风电以及水电等在不断投入,2024年中国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是278吉瓦,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是451.9吉瓦,中国占全球增量的61.5%,相当于美国的7倍。另一个是水电领域,前不久中国宣布投资1.2万亿建设雅江水电站,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0亿度。
除了新增绿色电力外,中国还有储能设施建设以及特高压输变电,这个技术中国独步天下,能将西部丰富的电力资源以极低损耗输送到东南沿海,所以在中国可以配套高速公路沿线安装大功率充电设备,但在美国要做到这点几乎不可能,除了在市区人口密集地区建设外,高速公路沿线要做到像加油站一样普及是不可能的,就算美国政府愿意投资,美国电网也受不了!
所以美国在电动车领域注定是要落后中国的!美媒反思也没用,因为这个设计到的不只是电动车领域,而是中国电机基础设施领域,在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之后,在美国电力领域私有化之后,美国的这些需要政府层面协调以及保持极高前瞻性领域的产业衰败是可以预见的。
因为你不要指望私有化的资本在长期不求回报的投入!而在基础设施领域,恰恰就是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求回报的投资,除了中国政府能做到这样以外,全球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做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