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土耳其要的不是油!德国为能源危机苦恼,两大巨头背后较量浮出水面
2025-10-07
1918年9月15日,巴库的空气里还飘着火药味儿,咸湿的海风都吹不散。城墙上,一群士兵正靠着墙垛喘气,军帽上的星月徽记沾满了灰尘。他们刚刚打下来这座城,用了整整三十个小时,从布尔什维克和亚美尼亚人的手里。这支军队有个响亮的名字,“高加索伊斯兰军”。可这场胜利,怎么说呢,背后全是事儿。德国人,他们的“铁哥们”盟友,正为了油田急得跳脚,而奥斯曼人呢,却在这高加索,偏偏选了条最不好走的路,一条为了所谓“道义”和“兄弟”的血路。明明是盟友,怎么就在这儿拧巴成了一团解不开的疙瘩?
这根引线,其实半年前就埋下了。就在巴库,1918年3月,城里的亚美尼亚和布尔什维克武装,对当地的穆斯林下狠手了。一场屠杀,后来人们叫它“三月事件”,几千条人命就这么没了。阿塞拜疆人心里那道疤,深得能看见骨头。
仇是结下了,可拿什么去报?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5月底才刚挂牌,国库比脸都干净,军队?连个像样的正规军都凑不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唯一的指望,就是海峡对岸的那些同族兄弟了——奥斯曼帝国。
这封求救信送到伊斯坦布尔,简直是精准地砸进了战争部长恩维尔帕夏的心里。这个人啊,心里揣着一个大得没边的“泛突厥”梦。他早就想在高加索地区搞点动静了,不光是为了帝国的影响力,更是为了保护那些和他口中“同根同源”的突厥兄弟。所以,阿塞拜疆人的哭喊,对他来说,不是麻烦,而是实现理想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
恩维尔帕夏的反应快得惊人。立刻下令,组建“高加索伊斯兰军”,总指挥?干脆就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努里帕夏。在他看来,这哪是多管闲事,这是当大哥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情谊,比什么都重。
但真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挡道的,不是敌人,恰恰是盟友德国。德国那时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里陷得太深了,国内的战争机器饿得直响,就缺油。巴库这地方,里海边上的石油之城,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德国人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奥斯曼人把油田攥在手里?他们怕啊,怕奥斯曼人控制了石油的流向。
于是,柏林的电报直接拍到了努里帕夏的指挥部,措辞严厉,命令他立刻停止向巴库进军。那一刻,这对盟友之间本来就存在的缝隙,被“呲啦”一下彻底撕开了。一个要的是眼前的战争资源,一个要的是长远的民族情感。一个字是“油”,一个字是“义”。德国人大概是真急了,也可能是压根就没把盟友的心思当回事,他们眼里只有黑乎乎的石油,却忘了奥斯曼人心里那团烧了上百年的火。
面对盟友的压力,努里帕夏犹豫了吗?没有。来自伊斯坦布尔的指令比德国人的电报更硬:保护阿塞拜疆的兄弟是第一位的,继续打!奥斯曼帝国就这么选了。这支军队顶着压力,先是帮阿塞拜疆在甘贾稳住了阵脚,那儿是他们临时的首都。
然后,一路向东。沙马赫、库尔德米尔……一场接一场的恶战。有意思的是,这支军队从来都不是自己在打。一路上,阿塞拜疆的老百姓,简直是把这些奥斯曼士兵当成了神兵天将。他们自发地送来吃的、喝的,甚至还有人偷偷把家里的弹药拿出来。孩子们成了最好的向导和情报员。真的,战争打到最后,靠的从来不只是枪炮,人心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有了这种支持,这支军队才能一路砍瓜切菜。终于,1918年9月15日,决战来了。对巴库的总攻,枪炮声响了三十个小时,几乎没停过。奥斯曼士兵踩着同伴的尸体往前冲,一波又一波,最后,那面星月旗终于插上了巴库的城头。代价太大了,1130名官兵,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可胜利的喜悦,短得就像个梦。《蒙德罗斯停战协定》一签,奥斯曼帝国成了一战的战败国。没办法,从巴库撤军。然而,故事就这么完了吗?没有。这支军队的骨血,并没有消散。撤回本土的官兵,转过头,就一头扎进了1919年开始的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
其中,从高加索回来的第5师和第15师,成了战场上最硬的骨头。第5师在决定性的萨卡里亚战役里,顶在最前面,硬是把希腊军队的总司令特里库皮斯给活捉了。而第15师,在大反攻里第一个撕开了敌人的防线。他们在巴库那片土地上磨砺出的血性和那种“突厥兄弟必须站在一起”的劲儿,全都带回了安纳托利亚,为土耳其共和国的诞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一百多年过去了,回头再看。德国人当初那种对石油的短视,既没能让他们打赢战争,还输掉了盟友的信任。而奥斯曼帝国那个看似不理智、感情用事的选择,却在今天,成了土耳其和阿塞拜疆两国关系最硬的一块砖。现在,阿塞拜疆把9月15日定为“巴库解放日”来纪念,两国在能源、军事上的合作,好得像一个人似的。这一切,都源自百年前那群选择了“情谊”这条血路的汉子。有些选择啊,当下看着挺傻,挺亏的,但时间会告诉你,“义”这东西,真的比“利”走得远多了。